习近平致敬的战“疫”英雄|白衣执甲逆风行(2)

习近平致敬的战“疫”英雄|白衣执甲逆风行(2)

从“辨证施治”到“一人一方”,尽全力治愈患者

8个软抄本,6个病区,200多个名字,症状、用药、检查报告……在湖北省黄石有色医院,这些持续更新的软抄本记录着江苏对口支援黄石医疗队3名队员对患者的用心。

“这个病人是7楼37床”“该患者77岁,因为没有人陪护入院后一直情绪低落”“这位男患者因为床睡着不舒服给他换了病房”……说起每名患者姓名和情况,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魏瑜清清楚楚。

记住所有患者名字和情况,靠的不是“最强大脑”,而是无数次的接触、沟通。

2月11日起,魏瑜和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主治医师李晔、江苏省中医院主管护师高娟一道,在战“疫”一线奋战,每天工作超8小时。

刚来时,面对近190名在院患者,三人花了三天时间对所有患者情况进行梳理,每名患者情况记在本上、烂熟于心。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几例有转为重症苗头的患者及时转院。“绝不能让病人任何症状变化从眼皮子底下溜走。”魏瑜说。

在这家医院的确诊患者均为轻症和普通型,三人分工合作,对重点病人采取中医辨证施治——魏瑜问询病人症状,高娟仔细记录,李晔为病人舌苔拍照。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治疗小组尽可能地对所有病人采取“一人一方”。

打开李晔手机里的图库,满屏都是病人的舌苔照。“一个病人不止一张”,李晔说,多拍几张,是因为戴着护目镜常常有水汽,怕看不清病人的舌苔,而舌苔的特征对医生对症开方非常重要。

不仅医病,同时“疗心”。一位女患者5次胸部CT都显示肺部炎症基本吸收,却总是持续低烧。问诊发现,因为挂念家中孩子,病人心情着急烦闷。医生在积极开导的同时,在中药里添加疏肝解郁药,经过几天治疗,患者情况明显好转。

“从医20年,黄石的工作经历注定难忘。第一次穿上厚重的防护服、第一次戴着3层医用手套号脉……看着患者的病情不断缓解直至康复,真的很欣慰!”魏瑜说。

坚持到胜利那天,摘下口罩定格最美笑容

2月5日早上,武汉街头,刚刚值完12小时夜班的武汉市肺科医院ICU护士张美玲突然眼前一黑,倒在了回酒店的路上。

等她转醒时,鼻梁一阵剧痛。拍了CT确诊是骨折,但由于医院上下都扑在抗击疫情上,一时无法手术的她,只得咬牙坚持。

这坚持意味着什么?每次进病房戴护目镜,都有如刀割在鼻子上那般难受,但她并没有提出撤下火线。2月15日,在医院的多方协调下,张美玲接受了矫正手术。

手术之后,张美玲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能戴护目镜了吗?”医生嘱咐说,戴口罩一定要小心,护目镜暂时肯定不能戴,最好休息。

但就在第二天,张美玲又出现在科室。“不能戴护目镜,不能进隔离病区,但我可以戴口罩在科室外围,去配药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想跟大家一起战斗。”

张美玲的鼻子还有些淤青,但得知鼻子外形和呼吸不会受到影响,她已经很开心了。

“我还没有去看过武大的樱花。等这场战‘疫’胜利后,我最想和同事们相约看樱花。到时在樱花树下,大家一起摘下口罩,定格我们的最美笑容。”张美玲说。

3月18日上午,刚结束第二次医学隔离观察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濮家源回到家中,见到阔别近两月的家人,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濮家源第一时间请缨,作为医院发热门诊第一批医护人员,在1月22日率先投入战斗。

医院发热门诊设立之初接诊量大,濮家源有时一忙就是10多个小时。对于疑似患者,濮家源会拿一根棉签棒,小心翼翼贴到患者咽后壁采集咽拭子,做病毒核酸检测。

这项工作往往伴随着风险。一次,患者张口接受采集时突然咳嗽,濮家源虽然内心也担心被感染,但仍继续稳定双手,确保采集动作干脆利索。

鏖战坚守14个昼夜后,濮家源随第一批医护人员进行隔离。就在隔离观察结束前,濮家源考虑到自己积累了一些经验,再次请战,毅然重回发热门诊。

日复一日,脸上每天都会留下口罩勒痕,濮家源把它看作刻在脸上的勋章。

虽然工作有苦有泪,但濮家源始终铭记:救治患者是医生的天职,“当我看见全国疫情数字不断下降的时候,我知道,胜利一定会到来。”(记者陈聪、廖君、邱冰清、潘莹、梁军)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