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绘制首都生态城市新图景

【2020-04】绘制首都生态城市新图景

[中图分类号]D616;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29-1445(2020)04-0079-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理念内涵丰富、内容深刻,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新时代首都绿化协调绿与城、绿与人、绿与经济关系,实现由粗放增绿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提供了行动指南、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

坚持生态文明观,扭转“城进绿退”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强调了生态与文明兴衰的辩证关系,作出经典论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北京的园林绿化工作,是首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首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宜居环境的建设者、生态产品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绿色福祉的推动者,是体现北京宜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优化城市生态布局,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打好绿色生态本底。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原始文明——敬畏自然、依赖自然,其文化特点是蒙昧的文明;农业文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其文化特点是宗法的文明;工业文明——征服自然、榨取自然,其文化特点是野蛮的文明,由此而产生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视为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对象。这一文化理念已引发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和人为灾难,出现森林消失、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生态危机。而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必须解决好“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达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的意境。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器物、制度和观念上都超越了工业文明,它是有“度”的文明。

正是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面对北京由于人口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大城市病,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作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战略决策。城市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态安全基础的千秋大计,实现疏解整治促提升的重要手段,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他指出:“北京应该多搞林业,积极恢复森林、湿地、湖泊,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他对处理好绿与城乡环境关系,有着美好期许:“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我们要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北京从千年大计着眼,通过调整规划、疏解拆迁和留白增绿,缩减寸土寸金的建设用地200平方公里,彻底扭转长期“绿退城进”局面。城退绿进,实施两轮百万亩绿化工程,优化城乡生态布局,把树种到城市生态最脆弱的地方,到2020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4.4%,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8.5%,正在形成“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的绿色格局。当年沙漠化边缘的城市,大步迈向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生态文明之花在首都落地生根。

坚持生态民生观,建设美丽“公园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民生新期盼,精辟概括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民生观,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北京提出了建设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生态城市的目标,规划到2035年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人民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生态民生观要求从生态角度去权衡民众的生计,加大力度完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强调社会发展和经济生产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为人民创建一个优质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求把城市放在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指出我们既要着力美化环境,又要让人民群众舒适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环境融为一体。新的生态民生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内涵,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绿化是城乡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公园是最普惠的公共生态文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连续七年带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他强调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公园城市”为处理好绿与人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新版《北京市总体规划》把人均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实现率,作为重要生态民生目标,提出构建覆盖市域、分布均匀、类型丰富、功能完备、文化突出、品质优良的公园游憩服务体系,形成“10分钟—半小时—一小时”公园游憩圈。目前全市城市注册公园已经达到363个,面积1.38万公顷,建成“口袋公园”和社区“小微绿地”500多个,基本建成了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公园环,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给城市戴上群众期盼的绿色项链。在建的2000公里长绿道,还将把这些公园绿地有机串联成一个健康网络,使广大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切实提高绿色福祉和绿色获得感。

发展生态生产力,实现首都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新时代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园林绿化不仅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善绿地生态系统,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同的关系,通过改革激活生态生产力,才能有效支撑首都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独特作用,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生态生产力的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内涵。生产力是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人类改造自然使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客观物质工具。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而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中的各种自然要素。后工业化时代,生态环境的优劣更是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生态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分别体现自然资源的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处理好绿色资源与经济社会协同关系,是北京后工业化时代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践行新理念,既要念好“山水经”,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拓展生态空间、生态容量及生态承载能力;又要唱好“山水戏”,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使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互利双赢。北京林地绿地占市域面积的七成多,是构成北京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发挥着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对北京七个生态涵养区而言,更是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态生产力要素。围绕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首都绿化行业不断深化改革,先后编织了山区生态林管护补偿、山区生态效益补偿、平原生态林补助三张生态富民保障网。昔日的京郊农民正在转变为有稳定收入、有绿化技能、有社会保障的新型集体林业工人。今后,北京应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创新林业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资源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转变成资产和资本。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创新绿色发展方式,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可持续转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民生观和生产力观点,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结合首都生动实践,学深悟透生态文明思想,将切实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有为地推动首都绿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北京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3]樊宝敏.中国森林思想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高大伟,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绿办)党组成员、副局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