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为机要点燃数字经济新引擎

化危为机要点燃数字经济新引擎

数字技术成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利器,在疫情“大考”中,有效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

当前全球经济版图和结构正经历深刻重构,通过新兴数字技术赋能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中,数字技术在医疗服务、疫情监测、电子政务、社区治理、民生保障、线上消费、复工复产等方方面面得以深度应用,成为了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利器。这其中,作为数字经济基础的工业互联网,更是被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技术不断突破,为各国经济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促进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近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的十三届全国政协第3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正是“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12位委员和企业代表围绕工业互联网建设的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安全保障等建言咨政。110多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

在此之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自年初以来围绕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等课题,先后采取实地走访和线上云调研等方式,与工信部、专业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等开展了30多场座谈会,广泛听取政府部门、院士专家、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结合调研成果,辜胜阻在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辜胜阻说,从实际出发,应对疫情需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运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会是我们取得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重要支撑”。

在辜胜阻看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也是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重大历史机遇,谋取未来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现实需要。为此,既要围绕工业互联网这一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构建良好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也要紧紧抓住新基建中的数字基建,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同时还应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发力,着力通过数字经济,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振经济。

数字技术成为疫情防控利器

《瞭望》:如何看待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数字技术发挥的重大作用?

辜胜阻: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数字技术助力疫情监测分析和病例溯源,有利于疫情防控治理体系透明化和决策科学化。通过汇总分析人群聚集热点分布以及人群跨区域流动等信息,构建疫情地图对疫情蔓延实时监测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助力疾控部门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提高防控精准度和筛查效率。

政务数字化发展既避免了人群聚集,维护公众安全,又使企业及居民诉求得到快速回应,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通过强化后台的数据分析监测能力,弱化前台的人海战术,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工作人员少跑腿”,建立线上线下、联防联控的管理体系,有效缓解基层社区的防疫压力。

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医疗,助力科研攻关,大幅提升了医疗救治效率。智能医疗平台实现多学科多专家远程为重症患者协作诊疗,提升了抗疫一线医疗救治水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智慧物流体系,打通了生产生活物资流通堵点,保障民生物资的有效供给。疫情期间,线上消费场景不断丰富,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数字经济增强了疫情防控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韧性。部分数字经济企业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大量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远程会议、协同办公、在线营销等服务。健康码可以识别人口流动中的感染风险,做好必要人群的健康评估,有利于扫除防疫盲点,推动安全有序地复工复产。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信息集成优势,实现医疗防疫物资供需的精准对接,统筹调配。部分平台企业发挥柔性制造的优势,帮助服装制造企业迅速转产生产医疗防护服等物资,为前方抗疫提供武器装备。

《瞭望》:这是否也体现了数字技术可以助推治理能力提升?

辜胜阻:在疫情大考中,数字技术成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利器。要辩证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危与机。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经济社会秩序有序恢复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为我国持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过去数字技术只是让企业活得好,后疫情时代,数字技术的运用或将成为企业能够活下去的关键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将朝着更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运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会是我们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瞭望》:如何看待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辜胜阻: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占到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本届中共中央政治局有多次集体学习的内容都与数字经济及相关的数字技术有关,高层会议也多次对数字经济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实践表明,发展数字经济是有效对冲疫情冲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途径。

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我国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谋取未来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当前世界经济版图和结构正经历深刻重构,通过新兴数字技术赋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发展数字经济是中国适应、把握和引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我国有独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备的工业体系、创新引领的互联网生态和一系列积极的条件,数字经济起步较快、势头正好,在很多领域已处于并跑甚至领跑地位。

发展数字经济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涉及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新组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使经济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多家电商线上购物节的销售数据屡创新高,折射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便捷了百姓生活,也成为消费升级的新蓝海。2019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到10.6万亿元,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瞭望》: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经济在“六稳”“六保”上能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辜胜阻:发展数字经济有利于对冲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打造宏观经济稳定器,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帮助市场主体纾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经济下行给我国就业稳定带来一定压力,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使化解这种压力显得更为迫切。稳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中国经济韧性的根本体现,稳增长根本是要保就业。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在“六稳”之后首次提出“六保”的工作目标,就业问题是“六稳”与“六保”的交集。而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

据有关方面统计,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5%,同比增长11.5%,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BAT等企业基于数字技术打造了多个众创平台,使新技术应用门槛不断降低,释放了创新创业的活力,激励了大量灵活就业。数字经济培育了许多新业态、新商机,众多的数字经济平台提供了就业创业的基础设施,人们在就业上拥有了更多选择权和自由度。

疫情期间,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成为无数企业走出困境、化危为机的重要途径。许多已经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在实现快速复产、及时转产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不少中小企业也通过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走上了“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有效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同时,还可以将数字化技术与金融服务、财税支持等深度融合,更加精准有效地帮助各类市场主体走出困境。

《瞭望》:工业互联网在数字经济建设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下一步需要如何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

辜胜阻:面对数字经济发展大势和新工业革命浪潮,不少国家都将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作为重要战略选择。人类经历了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两次重大变革,现在的新变革是两次变革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互联网发展也正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阔步迈向“下半场”的工业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产业领域拓展。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产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数字经济的基石。其带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深刻转变,是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抓手。

过去一段时间,我带领调研团队围绕数字经济和工业互联网等相关课题,开展了几十场调研。当前应从国家层面强化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做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谋篇布局,将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纳入“十四五”规划,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分类推进”的共投共建工业互联网发展格局。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构建良好的工业互联网生态,深化跨界合作、促进深度融合、推动开放共享。

要促进多主体融合创新、高效合作,实现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推进,鼓励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等各类企业跨界合作。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加速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用户等多要素聚合。

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生态的核心载体,要让“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互促共进。优先培育一批优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雁阵”效应,以局部先行带动整体发展。工业软件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所在,要基于平台培育一批普适性高、实用性强的工业APP和微服务。鼓励平台创新商业模式,让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烧钱与商业模式赚钱能够实现有效平衡。

要构建与工业互联网生态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发展工业互联网应该让政府和市场双手协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知识产权、数据流转、安全保障等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化政策激励措施。

《瞭望》:随着生产端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构筑我国的网络安全防线?

辜胜阻: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工业互联网在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打通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与全价值链的同时,打破了以往权责清晰的生产边界,也使得网络安全威胁风险逐渐向实体经济的各行业领域、各产业链条渗透。安全威胁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其影响可能会延伸至整个产业生态,甚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运行造成伤害。

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重点应从五方面发力。一是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加大网络安全投入。当前我国网络安全投入在全部IT投入中的占比相较于全球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二是健全数据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强化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切实保障数据安全。三是明确政府和企业主体的安全职责。支持“触网”的设施升级,提升对网络安全风险的感知和防护能力。四是打造高素质的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做到既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又能有效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抓好本土安全人才的“内生式”培养。五是构建安全可控的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强化安全防护技术储备,推动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化。

发展数字经济要基建先行

《瞭望》:发展数字经济需要依托哪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具有怎样的意义?

辜胜阻:从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到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多次提到要加快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

新基建的核心是数字基建,与以“铁公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基建”有本质区别。数字基建是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服务于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为核心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经济社会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

除了具有基础性、公共性和强外部性等基本特征,数字基建的内涵外延较为丰富,技术迭代升级速度较快,需要持续性投资,对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要求高,对技术技能和创新人才需求大。数字基建可以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加速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而数字经济为数字基建创造了丰富的产业化应用场景,两者如同是“皮”和“毛”的关系。

实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既能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又能撬动庞大的消费市场,乘数效应和带动效应显著,可以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挖掘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对冲疫情冲击的负面影响。同时数字基建还能带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实现基建投资整体结构的优化。

《瞭望》:推动数字基建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哪些重点?

辜胜阻:一是加强统筹规划,使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促进数字基础设施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数字基建不能采用政府包办和大水漫灌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一些共性骨干性数字基础设施可由国企牵头布局,更多专业化、个性化领域应鼓励民企参与。二是注意建用并重,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夯实安全底座,串联数据孤岛,强化应用牵引,提升数字基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三是以智慧城市数字政府为抓手,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数字化治理能力相结合。四是注重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市群为数字基建布局重点,加快弥合数字鸿沟,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惠性与可及性。五是统筹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推进“一带一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化的开源开放平台,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体系和数据治理机制。

强化数字经济人才支撑与国际合作

《瞭望》:你刚才提到了数字基建的人才需求,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有哪些新特征?如何培养适应并引领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

辜胜阻:历次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都伴随着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数字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日趋复杂化、综合化,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多学科、多领域、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新的社会形态需要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数以千万计的高端人才,也要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为推进人才培养与数字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需求对接,实现研究型人才与新型产业工人从适应到引领新时代发展,我认为,要完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用更加完备的制度体系促进教育转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需求。

一是加强数字经济相关学科建设,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布局新工科,突破学科间的专业壁垒,推进专业群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协同发挥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产业集聚区等各方作用,设立相关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培育更多既懂IT又懂OT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引导学校积极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因材施教的教学服务和培养计划,改善内部治理。

三是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互联网精神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强化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塑造,引导更多受教育者勇于创新、崇尚科学、善于合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四是围绕数字经济新职业发展机遇,完善终身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在全生命周期教育的普及程度,逐步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养,强化针对新兴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为更多劳动者提供普惠性的技术技能培训。

五是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新技能知识、新生产体验的全球共享,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

《瞭望》:怎样看待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可以从哪些方面深入开展合作?

辜胜阻:数字技术是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大引擎。数字经济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兼容性,可以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高效化利用与网络化共享,加快形成规模经济,构建数字经济驱动的全球化新机制。

具体应在三方面发力:建立多边、多元、多层次的合作交流机制,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对话协商,搭建国际数字经济合作平台,深化数字经济领域的政策交流和经验共享,加强数字经济人才国际培训和研究合作;加强国际化的开源社区、开源平台建设,以开源战略降低企业开发的成本和技术风险,营造基于开源产品的创新生态圈,吸引全球开发者团队、行业企业和优秀的开源项目入驻平台,夯实开放、协作、共享和创新的文化;推动完善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共建数字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关键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记者?王仁贵)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