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社会

生活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我们一起行动吧

报告人:崔铁宁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简 介: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崔铁宁教授作的专题辅导报告,对于我们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播放:56736
发布时间:2020-06-04 11:11
  •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全社会行动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需要协力推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全社会人人动手,将一件一件“垃圾分类”的事情办实做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生活垃圾分类是我国的光荣传统。早在1957年1月4日和2月28日,《人民日报》就在第一版刊登了《利用废料和代用品》和《应该充分回收废弃物资》两篇社论。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垃圾分类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推进垃圾分类管理,不仅能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还能有效节约原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带动绿色发展,引领绿色生活。[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北京的垃圾分类标准,也是目前我国对生活垃圾的一般分类标准,采用四分法,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其对应的垃圾桶颜色分别为蓝色、红色、绿色和灰色。[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垃圾分类作为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提升人居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源头减量是垃圾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做好垃圾源头减量工作,对于缓解垃圾处置压力,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崔铁宁 图片01

    崔铁宁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点此浏览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每个人也都是垃圾的受害者,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垃圾的治理者。推进垃圾分类,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一、生活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一)生活垃圾分类是我国的光荣传统

    北京是全球公认最早出现垃圾分类的城市。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垃圾要分类收集》。当时提出垃圾分类的背景是“勤俭建国”。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建立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备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得到长足发展。

    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废品回收业开始逐渐萎缩,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利用没有得到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靠卖旧物弥补家用的经济驱动力逐渐消失;二是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传统的废品回收系统显示出高成本低收益;三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一次性消费、奢华消费,从而使得垃圾量大幅增长。此外,垃圾分类回收的责任落实不到位,使得垃圾分类管理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公共负担。

    (二)垃圾分类的发展历程

    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6年前后,北京多个小区试点垃圾分类,但由于后端处理设施缺位,分类垃圾桶大多成了摆设。

    2000年,住建部确定北京等8座城市试点垃圾分类,开始可回收、不可回收“两分法”的推广。

    2003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

    2009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确立垃圾分类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类。

    2010年,北京市提出创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全市3000多个小区配备了垃圾分类设备。

    2011年4月19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2011年11月18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17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部分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2019年4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意味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式纳入法治化轨道。

    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新版《条例》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首次明确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并对个人违法投放垃圾的行为实行教育和处罚相结合。此外,要求餐馆、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并对混装混运现象加大了处罚力度。

    (三)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1.改善人居环境

    生活垃圾如果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不仅会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还会孳生大量蚊蝇和细菌,滋生传染性疾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垃圾恶臭物质主要来源于厨余垃圾中的有机质,如果不进行分类,垃圾中的含水量会变高,恶臭物质的释放就会变多。此外,混合垃圾在收集、运输、处理过程中容易发酵,产生渗沥液,污染环境。因此,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2.有利于资源循环

    如果不分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就会被污染,只能被焚烧、填埋,这将降低资源的利用比例。而通过垃圾分类把废弃物中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织物类以及电器类分离出来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

    垃圾的处理工艺主要有焚烧发电、生化处理和卫生填埋。

    焚烧发电。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是指将生活垃圾作为固体燃料送入垃圾焚烧炉中,在85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垃圾中的可燃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剧烈反应,放出热量,转化为高温的燃烧气体和性质稳定的固体残渣。燃烧气体可以热能形式回收利用,性质稳定的残渣可直接填埋。经过焚烧,垃圾中的细菌、病毒彻底消失,带有恶臭的氨气和有机废气被高温分解,同时,由于配有烟气净化装置,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

    生化处理。生化是指利用细菌、酵母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使垃圾中的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而降解(消化),用作肥料改良土壤或产生沼气资源化利用。

    卫生填埋。卫生填埋并不是单纯的堆、填、埋,而是一种按照工程理论和土木标准,对固体废物进行有效管理的综合性工程方法。填埋工艺要求底部铺有一定厚度的黏土层或高密度聚乙烯材料的衬层,并具有地表径流控制、渗沥液收集和处理、沼气收集和处理、监测井以及适当的最终覆盖层的设计等一套完善的环保措施。

    3.促进全民文明素养的提升

    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进行垃圾分类,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环境,这不仅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也是文明素养提升、文明习惯养成、“绿色意识”增强的重要体现。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