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准备 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挑战

做好准备 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挑战

2020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准备的重要性和着力点,努力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为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准备的重要性

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是一种常态,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为更有力地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我们首先需要深入认识和理解做好这种应对准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要求和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主观反映客观,并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外部环境属于客观存在,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属于主观思想。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恰恰是重视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要求和生动体现。此为其一,其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本质上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发展无疑是必然的,但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为了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各种准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艰苦奋斗,克服了前进道路上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今天,全面深化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遇到的“硬骨头”就越多,更加需要做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已经遇到和尚未遇到的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

应对日益加剧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重要举措。从国际形势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在增多,一些国家奉行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干扰全球化趋势,国际交往受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少数西方国家遏制我国的战略图谋从未停止,近年来更是花样繁多,我国发展安全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就国内形势而言,随着社会快速转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任其发展就可能引发一系列风险危机。总之,我国改革发展面对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上升。面对不平静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做好“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的应对准备。

统筹常态化下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显著成效。从3月份以来,我国国内疫情趋于平稳,但由于境外疫情仍在蔓延,加上对新冠病毒变异、传播规律等还没有完全掌握,所以常态化下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疫情防控这根弦决不能放松,决不可有任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决打赢打好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当前特别需要加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举措,统筹做好常态化下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从长远看,有力有效应对如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从根本上说有赖于通过做好各方面应对准备工作,努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为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准备的着力点

应该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特别需要在强化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提高治理能力和重在谋划发展等方面发力。

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基于风险事件可能演化为系统性的社会危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这就是说,面对日益增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忧患意识。这是基于已然过程的规律性判断,也是对于未来风险危机事件的前瞻性认知。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即使是在形势较好、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时刻警钟长鸣。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这种忧患意识凝心聚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行,创造出一个个辉煌成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各种未知事物和诸多风险挑战,因而仍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的警觉,强化风险意识和危机感,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这是增强底线思维能力、强化责任担当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在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准备的必要前提和具体体现。

排除干扰,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是指为实现一定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有的战略自信、意志和毅力,也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软实力。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局势严峻复杂,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不确定性日趋增多,这些都构成了我国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全面深化改革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会波及经济稳定和政治安全。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各种干扰因素的冲击,我们必须做好在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努力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如果没有这样的耐心、自信和定力,就不能统筹大局、把握方向和排除干扰。可以说,在当今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中,坚持道路自信,增强政治定力,从战略上思考问题,也是我们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准备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

未雨绸缪,加强应急治理能力建设。为了避免或降低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以及发生后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有必要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风险防控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这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重大现实课题。今年在全球范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提醒我们,要加快推进我国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从整体上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水平,尤其要加大预防预警能力建设力度。就国家层面而言,应对如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防控体系。例如,建设统一、开放、高效、扁平化的应急治理信息共享平台或信息直通车,压缩信息传递层次,减少中间环节,以利于快速应对,及时掌握风险演变动态。又如,加强应急应对能力建设,构建预防、预警、决策、指挥、执行、反馈、监督等于一体的应急治理权责体系,统筹协调应急管理中的相关事项,提高疫情防控效率,在整体上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治理水平。

直面挑战,重视在不确定中谋发展。这次疫情防控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发生后不久,中央就快速启动应急响应,统筹调配经济社会资源,对重要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有力保障了重点地区医用物资和生活物资的供应。可以说,这是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与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不断谋发展所积累和储备的强大经济技术基础分不开的。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2020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际经贸形势的恶化,以及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凸显、就业民生压力加大等不利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我国唯有以确定性的发展举措,方能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风险挑战。牢牢把握谋发展这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依靠谋发展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这是我们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准备的物质基础和强大支撑。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KS0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80384700。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