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苗寨踏歌来——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十八洞村见闻

幸福苗寨踏歌来——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十八洞村见闻

初夏的十八洞村,满目翠绿、鸟语花香,处处充满着生机活力。村里苗鼓声阵阵,苗族姑娘唱起欢快的苗歌,古老苗寨正焕发浓郁的青春气息。踏着美妙的旋律,我们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精神内涵和实践伟力。

十八洞村是湖南湘西大山中的一个苗族聚居村,过去因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村民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66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6.8%。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视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使这里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

6年多来,十八洞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锐意进取、积极探索,结出精准脱贫硕果。2017年,所有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4468元,是2013年的8.6倍。昔日贫穷落后的偏远苗寨成为全国精准脱贫的典型。

先把扶贫对象搞清楚

2013年以前,十八洞村同湘西大山中的大多数贫困村一样,虽然国家扶贫政策一直在支持,但“年年扶贫年年贫”。除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制约外,也与过去的粗放式扶贫有关。

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第一个精准就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2014年初,花垣县委驻村工作队进村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从全村225户939名村民中,筛选出真正的贫困人口。

“我们最初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前前后后搞了差不多1年时间。”先后担任过村主任、第一书记,现在又回到村里一肩挑起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重担的施金通回忆起当年。

贫困群众群众评。为确保公平公正,村里明确“户主申请、群众投票、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的精准识别“七步法”。为防止穷人落榜、富人上榜,又摸索出“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不评……”的“九不评”标准。

“七步法、九不评”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136户542人,及时张榜公示,家家户户都服气。这些做法也为湖南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重要经验。

找准了贫困对象,工作就有了目标。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逐户分析原因,一户户地扶、一个个地帮。贫困户刘青文、龙先进等人有养殖意愿,但缺少资金、技术,村里就采取“合作社+农户”、大户带散户等方式,带动发展特色养殖。还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开展技术培训、进行市场对接等方式,帮助贫困户找准致富门路:厨艺好的,开农家乐;有多余房子的,办民宿;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当导游;在家的老年人,摆摊卖土特产。一系列精准扶贫行动就此展开……

精准“滴灌”发展特色产业

十八洞村的干部群众清晰记得,总书记在同大家座谈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

十八洞村大山环绕,地无三尺平,人均耕地仅0.83亩。种什么?发展什么?村里琢磨了3个多月,最后统一思想:种植湘西本地有基础、带动脱贫较为明显的优势特色产业——猕猴桃。

W020200609621097041526

十八洞村民在猕猴桃基地喜摘丰收硕果

没有地种怎么办?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脑洞大开”: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在20公里外的花垣镇紫霞村流转土地1000亩,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引进龙头企业苗汉子果业公司,村民以产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集中种植优质猕猴桃。2017年初次挂果,2019年进入盛产期,仅猕猴桃分红一项,贫困人口人均每年可增收1600元。

对脱贫心切的村民来说,猕猴桃2017年才挂果,远水解不了近渴。十八洞村就坚持中长期与短平快相结合,既注重谋划长远,也让贫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先后培育起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劳务经济、乡村旅游等五大稳定产业。

“村里现在养殖湘西黄牛120余头、山羊800多只、母猪150多头,年出栏仔猪3000多只。”村第一书记孙中元细数村里的特色养殖。

2014年5月,村里组建苗绣合作社,53名留守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绣娘每月平均可增收1000多元。“我们与中车株机、七绣坊等4家公司签订协议,产品乘坐中国高铁、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了全世界。”石顺莲自2014年3月卸任村支书后,就一直牵头负责村里的苗绣合作社,说起十八洞苗绣,脸上写满了骄傲。

村民感触最深、获益最多的是乡村旅游。十八洞村坚持农旅一体化思路,根据梨子、竹子、飞虫、当戎4个寨子的不同特色,分别打造以红色教育、乡村振兴、农旅融合以及青少年研学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景点。

石爬专大姐家是村里有名的“网红打卡地”,游客到了十八洞村都会到大姐家坐坐,听大姐讲总书记来十八洞村的故事,面对游客的合影要求,大姐均欣然答应。

依托超高的人气,村里陆续开办了14家农家乐、1家村集体餐厅,旅游配套的苗族银饰手工艺以及民宿、黄桃、蜂蜜、油茶等特色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临近中午,游客慢慢多了起来。“爱在拉萨”农家乐游客满座、杨正邦家民宿一房难求、苗族大妈山货摊前人头攒动……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施进兰介绍:“公司现在创造62个就业岗位,2019年全村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十八洞村最大的富民产业。

必须把群众的精气神提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十八洞村时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如今,十八洞村已经迈过了这道坎。

可在过去,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因长期贫困,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通过自己奋斗过上好日子不敢信、不敢想,更不敢干。

2014年初,工作队刚进村就遭遇了“下马威”。有村民直接问时任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这次带了多少钱来?”因为总书记来过村里,村民主观认为国家扶贫资金“多得可以用火车拖”。工作队意识到这是块真正的“硬骨头”,如果不能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光靠干部唱“独角戏”,将是死路一条。

“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十八洞村突出党建引领,从村支两委入手、从党员入手,带动激发内生动力。该做法现在被总结为“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在湘西州全面推广。

改扩建进村公路时,因需要无偿占用54户村民农田,党员带头从自己家的开始挖,带头做自家亲属的思想工作,化解了长期以来的“阻工风波”,路面由原来的3米拓宽为6米。“路通了,思路也就通了。”说起当年的事,施金通无限感怀。

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趁热打铁,探索出“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对全村16周岁以上村民,从“支持公益事业、遵纪守法、家庭美德”等6个方面,让村民互相评议、打分。根据得分结果,每家每户贴上星级牌,最低两颗星,最高五颗星。

40多岁的施六金,因为穷一直打光棍,看到贴在门上的两颗星,浑身不自在。从此以后,施六金好像换了个人,村里的大事小事都积极参与。现在的施六金当起了导游,开起了农家乐,娶上了媳妇,今年还生了大胖小子。“星级低了,面子上挂不住。谁也不希望落后,这样大家就会你追我赶。”退休教师杨东仕道出了其中的关键。

通过党员带头、星级评比,说风凉话的村民少了,主动参与公益事业的多了。村里因势利导,村民自发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青年突击队,村容村貌一天天变美。如今的十八洞村,个个精神焕发,人人信心满满,不仅致富决心大、干事劲头更足了。

最想说的话是“感恩”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村里没有事先组织的情况下,梨子寨28户村民自发捐款14800元,71岁的石爬专大姐捐了1200元。“过去别人帮我们,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也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别人。”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如今十八洞人的内心情感,“感恩”二字是比较贴切的。脱贫后的十八洞人,对党中央、对总书记充满了朴实真挚的感恩。

十八洞村村部旁边,“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鼓足劲、加油干、奔小康”的标牌迎面而来,充分表达了村民心声。“雨露阳光、润我家乡,饮水思源、自立自强。”十八洞村新修订村规民约的开篇语,感情真挚、激昂铿锵。

总书记亲切看望过的龙德成老人,如今已经79岁高龄,最想对总书记说的话就是“感谢”。“疫情发生后,我在电视里看到总书记为应对疫情做了很多事,非常辛苦。总书记开心我就开心,总书记难过我就难过。”老人还有一个心愿:“我们现在脱贫致富了,真心希望总书记有时间再来十八洞村看一看。”

“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我什么都不是。”昔日的“酒鬼”龙先兰,为了脱贫跑遍了花垣县周边,苦练苦学养蜂技术,不仅自己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还带动12户贫困户脱贫。龙先兰现在已经脱单并有了小孩,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

乡村全面振兴已纳入村里的发展计划。望着竹子寨火热的施工场面,回乡开“幸福人家”农家乐的杨超文信心满满。疫情过后,“幸福人家”将全新起航,梦想“扩大经营,开一个休闲山庄,帮助村里实现全面振兴,带动全村人更幸福”。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外面的客人也来了。”十八洞人已经成功脱贫,正在大步迈向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村民们打心眼里感谢总书记,他们说,是总书记让十八洞村彻底变了样!

(湖南省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