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成为年轻干部的“走心”之地

让基层成为年轻干部的“走心”之地

近年来,一些基层单位的年轻干部流失严重,偏远地区“年年招人、年年缺人”的现象越发普遍,甚至面临干部“青黄不接”或专业人才匮乏的断层之忧。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年轻干部身在乡镇、心系省城,甚至还有少数年轻干部存在“先上车”的取巧心理、“当跳板”的过客心态、“混资历”的浮躁心境,一心谋划着通过考录或借调“逃离”基层。

年轻干部正值青春飞扬的年纪,渴望在更好的平台大展一番拳脚、实现人生价值无可厚非,但无论身在何方,都要牢牢端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政绩观。人才如流水,宜疏不宜堵。“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一种普遍规律,为基层留住年轻干部,关键要顺人之“性”、就地之“势”,把基层打造成他们心向往之的“资源洼地”“发展高地”“生活福地”和“精神圣地”。凭借高地之“势”吸引人才回流,让年轻干部留人更留心、留迹更留绩。

拓宽发展空间,打造资源“洼地”。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在基层历练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已成为年轻干部拔节孕穗的必修课、淬铁成钢的必由路。但现实条件下,一些优秀年轻干部可能会担心基层职务职级数量有限、发展空间相对不足。要捅破晋升和待遇的“天花板”,一方面,要合理倾斜资源,大力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在总数核定的情况下,强化区域内部统筹,提高基层单位在机构编制、职务职级、专技职称等资源分配中的占比份额,让年轻干部事业上有奔头。另一方面,要灵活配置资源,坚持以改革思维为基层“赋权增能”,进一步优化基层干部薪酬结构,提高基层单位津补贴和绩效奖励标准,让“铁工资”衍化成“活薪酬”,提高财政资金的激励效能,让年轻干部待遇上“有甜头”。

畅通体制机制,打造成长“高地”。解决基层“留人难”问题,如果简单地采取“一刀切”,一律禁止借调或考录,看似稳住了队伍,但也影响了干部人才的科学有序流动,终归是治标不治本。让基层成为年轻干部成长的“肥沃土壤”,关键要换位思考,多听听他们的苦与乐,探察“症状”、深挖“病根”、对症下药,畅通体制机制,做到“祛风散寒”“舒筋活络”。要在优化政治生态上做“加法”着力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树立起重实干、用实心、办实事、求实绩的“风向标”。要在深化基层减负上做“减法”紧盯老问题和新表现,进一步明晰属地权责,慎用“一票否决”,坚决清理不必要的会议、文件和督检考事项,让基层年轻干部轻装上阵、聚焦主责主业。要在创新培养路径上做“乘法”重视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和党政领导干部,着眼事业发展要求的梯次配备,摸清年轻干部“家底”,坚持“上派”与“下挂”相结合,打造多样化年轻干部培养途径。要在打破发展桎梏上做“除法”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就是要根除任人唯亲、论资排辈、部门壁垒等不正之风,形成持续健康的“人才流”,激活年轻干部的一池春水。

完善基本保障,打造生活“福地”。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责任布局下,离家远、条件苦、工作忙难免是一种常态。有的基层扶贫干部为了走村入户,“晴天一身汗、下雨一腿泥”,有的“5+2”“白加黑”,有的夫妻异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和成长条件,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要解决生活之需有条件的可通过建设周转房、廉租房等方式,改善外地年轻干部的居住条件。要免除后顾之忧政策允许范围内,可在便利配偶工作、子女上学、父母就医等方面探索更具吸引力的引才留才举措,不能让一线冲锋员“流汗”又“流泪”。要保障休息之时及时理顺基层各部门职责范围,不能对年轻干部一味地“鞭打快牛”,在工作相对较少时灵活安排调休和年假,既推动“老中青”心往一处想、各部门劲往一处使,又让年轻干部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最终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良好局面。

提高岗位认同,打造精神“圣地”。基层干部对自己的职业认同强不强、精神风貌好不好、干事动力足不足,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让基层成为年轻干部心向往之的“香饽饽”,还要在“情感有寄托、干事有舞台、制度有温度、社会有认可”上下功夫、见成效。要加强情感联系,提升归属感。强化典型引路,创新老中青“传帮带”机制,为新入职的年轻干部配备答疑解惑的“情感联络人”,营造和谐、友善、温馨的工作氛围。要加强轮岗培训,提升获得感。定期为年轻干部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横向或纵向的轮岗交流创造条件;并采用分层分类的方式,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业务实践、综合锻炼和考察学习等机会,助力他们接触新鲜事物、提高认知水平、积蓄工作能力。要加强容错免责,提升安全感。开辟年轻干部独立参与的基层治理创新立项,旗帜鲜明地为敢闯敢试者“撑腰鼓劲”,鼓励年轻干部在合理范围内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大胆试错。要加强社会引导,提升荣誉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被群众需要和从口碑中获得的荣誉感,是任何物质激励难以满足的。要引导社会舆论对基层干部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误读,推动年轻干部与群众形成有序互动,实现干群的和谐善治。(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0/0723/1094333.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委政策研究室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赵一頔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