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对后世社会及其后裔的影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师北伐,出师前向蜀后主刘禅写下这篇表文,表达自己为光大蜀汉政权、一统中原伟业而不惜牺牲的伟大献身精神。

这句响亮口号,后来成为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也积淀成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独有的文化印记:提起诸葛亮,人们自然会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提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心中也往往浮现出诸葛亮的形象。

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丰碑在民族的血脉里铸就。经过将近1800年的时光淬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早已煅造成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座灯塔,引领着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航程。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名臣贤相、贤臣廉吏、民族英雄、仁人志士,他们的血液里都曾流淌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基因。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格言,也是他多次向全党发出的庄严号召。

——早在2002年履新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曾饱含真情地说:“ 组织上给你这么重要的工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好这个工作,但是我们确实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又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1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他谆谆告诫全党同志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强调指出: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诸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

——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着重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许许多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典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人臣楷模 忠义典范——诸葛亮的勤政廉政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长篇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以来,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便随着小说、戏曲、评书、影视等文艺形式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播,其仕蜀汉忠心耿耿、斗魏吴足智多谋、遇险难料事如神、决朝政胸怀坦荡的艺术形象,为数百年来广大民众所熟知、喜爱和推崇。

按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纲常和价值观衡量,诸葛亮被后世很多帝王和士大夫们赞誉为“人臣楷模,忠义典范”。

东晋时期官至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的“书圣”王羲之,曾评价诸葛亮“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实为“一国佐命宗臣”。

南宋仕人戴少望对诸葛亮评价更高:“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清康熙帝的评价直截了当: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清乾隆帝则对诸葛亮的“公忠”二字作了详细解读:“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40年潜心研究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的当代史学家谭良啸先生,则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对诸葛亮作了评价: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

1800多年前蜀国“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的大好局面,凝结着诸葛亮这位治世能臣夙夜在公的勤政作风,更与诸葛亮虽大权在握但始终公而忘私的廉洁品格密不可分。

诸葛亮的勤政,用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所言,就是刘备托孤之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前世师表》中“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用蜀汉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盖棺论定的话说,就是“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凡此种种,诸葛亮一生为复兴汉室殚精竭虑、倾尽心血的勤政作为,自不必多言。

诸葛亮的廉政,可从三个方面考察:

一是以身作则,带头廉政。在中国古代,一个官员是否廉洁,大多可从他一生积聚的家产看出端倪。诸葛亮年轻时“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家中自无多少积蓄。隆中出山之后,诸葛亮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南征北伐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一件是托孤受命辅佐后主刘禅。作为蜀汉政权中期的第一高官,他为兴复汉室呕心沥血27载,可谓功高天下、权倾朝野,但他从不以权谋私、贪图享乐,自始至终都坚决做到廉洁从政、节俭生活。那么,诸葛亮一生到底有多少财产呢?《三国志·诸葛亮传》特意记载了诸葛亮病重期间向后主刘禅的一份财产申报: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有史学家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官员财产申报。

据史载,诸葛亮购置上述田产规模,仅相当于当时蜀中一般的小地主,其资金还源自刘备入成都后的赏赐。除此之外,他就“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累次因功而应得的奖赏“禄赐百亿”,他要么封存于官府,要么分赏给有功的部属。及至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他仍“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不仅用54岁的生命抒写了中国历史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万丈豪情,而且在1800多年前就用实际行动倡导丧事从简。生也从简、死亦从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思想和灵魂,早已飘然行进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最前列。

二是以上率下,促进廉政。诸葛亮去世后,后人编辑的《诸葛亮文集》里曾收录这样一段话:“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说明身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深知在廉政建设问题上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下面出了问题,要从上面找根源。因此,主政期间,无论是对先主刘备,还是对后主刘禅,他都积极倡导廉勤节俭。为刘备营建的皇陵,他亲自规划设计、组织施工,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小者之一,体现了他一贯的廉政节俭之风。后主刘禅袭位后,更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不仅自己带头廉洁从政,还时时处处规劝约束年轻的后主不能肆意妄为、铺张奢侈,要为天下百官作表率,就连后主外出游玩、皇宫后妃数量也是受到限制的。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皇帝到大臣,诸葛亮精心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总体上廉洁从政,不慕奢华,造就了三国时期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三是以法治国,保障廉政。作为一代名相,诸葛亮深知,要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官吏长期处于清明廉政的状态,必须依靠法治。《诸葛亮文集》里收录了他对当时法制建设的清醒认识:

“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因此,入蜀之初,诸葛亮便与有关人士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并在执法过程中“赏赐不避仇怨,诛罚不避亲戚”“赏以兴功,罚以禁奸”,有力地整顿了吏治,纠正了官场腐败现象。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东晋史学家裴松之著《魏氏春秋》中的一段话记载:“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也就是说,诸葛亮在组织人员制订法典《蜀科》的基础上,还亲自逐章逐条拟制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训厉臣子”。如今,《魏氏春秋》虽然早已散佚,《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的具体内容也湮灭在历史的风尘里,但今人仅从上述留存的条目名称依然可以想见,诸葛亮正是为使当世官员“不敢腐”“不想腐”,又专门制订了廉洁从政的“条例”“准则”,设置了“底线”“红线”“高压线”,让官员们“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诸葛亮作为1800年前的一代名相、贤相、廉相,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在廉政建设上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诸葛亮的传世家风

诸葛亮的家风传承,主要体现在他留给后世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两封家书里。

据正史记载,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46岁时终于有了独子诸葛瞻。

中年得子,舐犊情深。但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仅仅过了8年,54岁的诸葛亮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这位满腹家国情怀的蜀汉丞相,把对自己8岁爱子的殷殷教诲和泣血瞩望,凝结进这篇《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全文只有86字,但字字珠玑,句句诤言,涵盖了一个人修身、立德、立学、立志、成才、成功等方面内容,向孩子道尽了一生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她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不息,愈加高尚。经典是民族魂的探照灯,她在岁月的淘洗下光芒四射,更加璀璨。

诸葛亮的《诫子书》,就体现了这样的高尚,就流传成如此的经典。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无论朝代如何更迭,这朗朗的读书声在华夏大地无数书院学堂里已经吟诵了1800年,在亿万个名门望族陋室寒窑的厅堂门楣上已经张挂了1800年,在历朝历代莘莘学子铮铮仕人名臣贤相的胸腔里已经激荡了1800年。

时光悄然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万众一心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曙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神州大地上又一次勃然兴发。国家大力提倡国学,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度提升,诸葛亮的《诫子书》也被纳入人教版7年级语文课,成为中小学生必背的国学经典书目之一。有业界人士评说,虽然《诫子书》仅有86字,但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会大有帮助。这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霖,恰逢其时。

诸葛亮另一篇传世家书是《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有两个姐姐,大姐嫁给当时的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二姐嫁给襄阳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诸葛亮的《诫外甥书》,是写给二姐所生子庞涣的。诸葛亮在这封信中,教导他志存高远、仰慕先贤,心胸豁达、能屈能伸,情趣高洁、意志坚定,成就自己的功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庞涣后官至郡太守。

如果说《诫子书》重点强调的是“修身学习”,那么《诫外甥书》重点阐述的则是“立志做人”。这些“家风传承”,对当今社会的子女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后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蜀汉景耀六年,也即诸葛亮死后30年,魏将邓艾伐蜀,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及其他将领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市)防御。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与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沙场。

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评价说:“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评价说 :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

清代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评价说:“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

诚哉,是言!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代忠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脉相承。

如今,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镇诸葛村还聚居着诸葛亮嫡传后裔4000多人,他们每年都要在诸葛亮的生日和祭日举行盛大的祭祖大典,男女老幼集体诵读《诫子书》是祭祖仪式上的重要程序。2015年6月3日,兰溪诸葛村百世传诵《诫子书》上了中纪委网站头条,被该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第二期重磅推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成为诸葛村世代相传的家训。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