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军:阿斗的大智若愚

于永军:阿斗的大智若愚

摘要:提起阿斗,恐怕没有人不知道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的说法,以为乳名叫“阿斗”的蜀后主刘禅很弱智,活活累死了诸葛亮,导致了“三国鼎立蜀先亡”的悲剧。尤其是司马昭一出“乐不思蜀”的试验,更叫许多人认定阿斗傻透了、傻到家了。

提起阿斗,恐怕没有人不知道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的说法,以为乳名叫“阿斗”的蜀后主刘禅很弱智,活活累死了诸葛亮,导致了“三国鼎立蜀先亡”的悲剧。尤其是司马昭一出“乐不思蜀”的试验,更叫许多人认定阿斗傻透了、傻到家了。

那出试验是这样的:西蜀降魏后,司马文王(昭)专门宴请刘禅,故意演出带有蜀地特色的剧种。随从刘禅的蜀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纷纷为之伤感落泪,唯独这阿斗仍然像往常一样喜笑自若。第二天,司马昭问他:“难道你不想念蜀国吗?”他傻呵呵地回答说:“在这里很快乐,不想!”于是,这句“乐不思蜀”,便成了后人刻画乐而忘本的典故。“扶不起的阿斗”,也因此在中国民间更有名了。

然而,作为西蜀英主刘备的儿子,刘禅果真就是这样的傻瓜吗? 面对这个千古之问,我们不妨客观看一下西蜀当时的情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你如果觉得刘禅还行,你就辅佐他;要是不行,你就自己来!并当即命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刘备这一招实着很厉害,不仅一下子把诸葛亮给套牢了,而且还让诸葛亮日后即使有取代刘禅之心,也不便造次。

话说那个时候的刘禅,正值青春韶华。按常理,诸葛亮有责任把刘禅“扶上马”再“送一程”,尽快由“见习”皇帝成长为“在职”皇帝。可是刘备死后的境况是:蜀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相父”根本就无放权之意,更遑论什么让刘禅“亲政”了。面对这一态势,刘禅主动表态:“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也就是说,刘禅除了给老爹和先人上坟之外,再无他事可做了,这皇帝基本上是一个聋子的耳朵——摆设。就这种情势分析,我们似乎可以这样作一个甄别:“阿斗”的无能,在一定意义说,正是由于诸葛亮“不给舞台”,才造成了刘禅才智得不到挖掘,或者无可施展和发挥。

那么,阿斗聪明程度到底如何?诸葛亮去世后,有三件大事足以说明他决非庸愚之辈:第一件,坚持拒绝给诸葛亮立庙。这是对“相父”不满情绪的公开表露。史称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立庙”,但刘禅以诸葛亮并非皇族这个借口而拒绝,最后迫于群臣的压力及百姓的呼声,才勉强同意在靠近诸葛亮墓的地方修建庙宇。第二件,坚持在诸葛亮死后废除了丞相制。这是对诸葛亮生前所确定的组织与人事制度的直接否定,就是害怕再出现大权旁落的局面。对诸葛亮生前指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实行分而制之,使二人的权力互相交叉制约。第三件,对劳民伤财的北伐军事行动予以制约。姜维后来数度出兵,朝中总是加以制约,将他用于北伐的兵力限制在1万人以内。

或许有人要说刘禅胸无大志。但是,存在决定意识。我们现代人分析古人,应当依据当时的客观现实。在魏强蜀弱的局面下,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采用“休兵安民”的现实政策保存实力,也不无道理。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在天时、地理和人才均处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29年的时间,刘禅作为拥有无上决策权的最高领导,其作为也是显而易见的。

《淮南子·说林训》有言:“兕虎在于后,隋侯之珠在于前,弗及掇者,先避患而后就利。”换成今天的白话是:有犀牛和老虎在后边追,尽管面前有名贵的隋侯宝珠,也不能去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凡事要先考虑躲避灾难,然后才能去取利。利害相权,要紧的是先避害。否则,人身死了,取利有何用?!刘禅登上后主大位之后,面对强势的且不愿放权的“相父”,是为了个人的面子奋起抗争、落个随时都有可能被“取代”的危险呢?还是坚持以年轻为本、甘愿被视为无能而计图以后呢?很显然,“扶不起的阿斗”做出了十分聪明的回答。因为个人权威和颜面,与蜀汉政权稳定的大局、与刘家天下承延的大局相比较,仅仅是也只能是一个小局。大局大于小局,高于小局,统帅小局,对小局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小局处于被统帅、被决定的地位,必须服从大局,有时甚至要牺牲小局来保证大局。所谓“弃小谋大”“丢车保帅”就是这个道理。刘禅为了保证大局的长远的利益,放弃小局的暂时的利益,无疑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大智慧。

再回到司马昭那出“思蜀”试验,刘禅那个“此间乐,不思蜀”的回答,确实有点傻迷迷,但决不排除他为了日后东山再起,故意麻痹司马昭。古训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尺蠖之曲为其求伸也”。在浓郁的乡情、乡音中,能把持住自我、不露声色,如同渣滓洞的华子良一样,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何尝不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策略呢?!

“千秋功过,后人评说。”对阿斗的那点事儿作出这样的解说,似乎有点另类,不足为训。但用寓于故事中的道理来理解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却是颇有意义的。

在当代美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流传很广:大家都说一个孩子很傻。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经常对这个孩子做一个试验:把一个5分和10分的硬币放在他面前,他总是去拿5分的。

屡试不爽,这样的人不傻吗?于是,大家就经常搞这样的试验来取乐子。

一次,外地的一位智者从这里经过,听说了这种事,亲自试验了一回,果然和大家说的一样。智者哈哈大笑,拍着孩子的肩膀说:“小朋友,你真聪明。”那孩子也笑了,智者转身飘然而去。大家傻笑了一阵儿,也就散了。 

这个孩子名叫威廉·亨利·哈里森。长大以后,他成为了美国第九位总统。

哈里森与阿斗的故事,从本质上看异曲同工:保证选币试验的继续是大局,让人误以为“傻”是小局;保证5分币可以N次得到是大局,而舍弃一次到手的10分币是小局。道理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哈里森一开始就拿10分的币,游戏还会继续吗?舍得眼前吃点小亏,落个长远的大便宜,是一种真聪明,一种常人所不及的聪明!而彰显于其中的,就是正确处理了大局与小局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的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是我们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组织和个人之间关系的理论依据。全局处在统领的决定的地位,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是由局部组成的,全局的发展有赖于各个局部的发展,而全局的利益又体现着各个局部的利益。全局糟了,局部最终不会好;全局好了,局部最终不会糟。当然,全局和局部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有些事情在局部看是可行的,但从全局看来不可行,就不能办;有些事情在局部看没有利,而全局看来是必须办的,就要努力办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只考虑局部的、小团体、眼前的利益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这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尤其重要。改革最终会给社会成员带来利益和好处,但不能指望每项改革措施都会给每个人带来直接的利益和好处,甚至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有些人还有可能受到某些暂时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瞻远瞩看问题,胸有全局办事情,特别是当改革涉及某些局部利益、“革”到自己头上时,能够看得开、处理得好,勇于为了全局的利益和长远利益,舍弃自己的一些“坛坛”“罐罐”,做出某些奉献和牺牲,这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理性思维的成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