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火热生活 走进群众心坎(4)

贴近火热生活 走进群众心坎(4)

江苏:他们的幸福是写在脸上的

光明日报记者 刘平安 苏雁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张雪瑜

6月12日晚,时间显示21:30,四辆中巴车披着夜幕行驶在沈海高速公路上,从苏州张家港开往南通市,车上坐的是“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赴江苏省采访的记者团和各级宣传部的同志。奔波了一天,车辆颠簸加上夜幕低垂,这样的催眠环境下本该昏昏欲睡,很多人却依然拿着手机、抱着电脑紧张地赶着稿子。

这样的画面每天都在重复播映。记者团所有同仁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我们看到的小康路上百姓的一个个幸福瞬间及时分享给更多的人。每一天,往返奔波星夜兼程;每一次,采访拍摄交心互动;每一眼,尽收巨变写实记录;每一稿,倾注心血饱含深情。

从苏州工业园到社区到乡村到江边湖畔,一路采访,收获满满。我们从不同侧面看到了江苏省城乡经济的发展、百姓收入的提高、人民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的改变,见证了百姓奔小康过程中的一张张笑脸。一路上,我们看到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幸福是写在脸上的,三位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是在金鸡湖畔听戏的大爷。6月10日傍晚,我们初到苏州,为了提前感受一下这座城市,晚饭后,我们像众多苏州市民一样到金鸡湖畔漫步。一位老大爷挥着一把折扇,眯着眼睛轻摇着头,随着身边的小音箱发出的戏曲声悠闲地哼唱着,我们被其陶醉的神态感染,他说他每天都会来到湖边坐在固定的长凳上吹吹风、听听戏。那天我们聊了很多,大爷从金鸡湖的变迁讲到苏州城的发展,再现了20多年来荒泽洼地变湖泊,穷乡僻壤变新城的奇迹,毫不掩饰一个普通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深情。这或许就是真实、朴实的力量。

第二位是在生鲜市场吃饭的大妈。6月12日,在昆山市江南生鲜市场,有一位大妈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她买了一碗面,每一口吃得都很香,我们走过去跟她打了招呼。她说,她在附近上班,每天都来这边吃饭,这里环境好价格低,一碗面五块钱,吃得也很舒心。有人问她如何理解小康生活,她说:“我这就是小康生活啊,有事做,有饭吃,连菜市场都这么干净整洁了,每天开开心心的。”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还有什么比吃好喝好,开心健康更重要的呢?

第三位是在志愿者协会活动室中打鼓的奶奶。6月13日,一进张家港市志愿者协会的门就听到了齐刷刷的腰鼓声,顺着声音往里走,在一间活动室中,一位年轻老师(志愿者)用手打着拍子,喊着“哒,哒哒”正在指导六七个老太太练习《小宝贝》。其中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打得自信而又充满活力。老奶奶姓苏,今年74岁,她说自从加入了这个腰鼓队,精神生活丰富了,朋友也多了,一句带有当地口音的“很高兴的呀,蛮好的呀”至今还在我们的脑海中回荡,她那自信满足的笑脸也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广东:小康路上的每段风景都值得珍惜

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 周世祥

5天6夜的采访,这过程中最熟悉的,也是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走过的路。山路盘曲陡峭、高速公路宽敞平稳,而城市道路的两旁,眼睛总是应接不暇。对我们而言,走出车门时总有最新鲜的惊喜,一路皆是如此。

粤北山区五岭横贯,山乡林茂水清,景色秀美,却多面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窘境,发展受限。当记者再次随团走进地处粤北的清远和韶关,看到如今的粤北生态屏障,记者对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有了更多具象化的展望。改变在悄然发生,当地人也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在家门口的玩具工厂打卡上班,原先面朝黄土的农家阿姨,变为无须通勤的“上班族”;靠着麻竹笋、益肾子苗和保安的工作,贫困户陆奕和在脱贫之余,成了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致富带头人;在水分、温度、湿度都能精准控制的农业示范园内,“碧月”西瓜、草莓、小番茄等优新作物长势喜人。在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岁月静好的图景背后,是因地制宜的新项目、新产业为乡村经济构建的持续“供血”能力。产业脱贫这张长效良方,让诸多乡村的发展进入了“一月一变化”的快车道。“幸福是靠自己双手奋斗出来的,我现在不但脱贫,还要致富。”谈到对于小康的理解,陆奕和的回答颇具代表性。

同处粤北的韶关新丰县,因为东西两侧的九连和青云两座山脉,带来了丰富物产和宛如画中之景,加之靠近珠三角地区的优势区位,成为孕育优秀粤菜师傅的热土。三年的驻地生活让记者对粤菜有所积累,但在新丰,记者还是遭遇了不少“舌尖第一次”。“粤菜师傅工程让这个行当成了被国家承认和重视的行业,让我们有了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用心钻研菜式,拿到更高的职称怎么会没积极性呢。”当被问及潜心开拓的动力何在时,入行20余年的潘晨辉答得直接。持证上岗,职业发展路径愈发清晰的粤菜师傅们,让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的粤菜历久弥新,焕发着新的活力。

珠三角,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扬帆起航。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习惯了变化的老广们,心底里却总有那低吟浅唱的粤剧老调,总有些儿时西关大屋的灰墙剪影。老广们的小康生活,缺不得羊城的坊巷。初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永庆坊,粤剧悠扬,大屋依旧,时间仿佛留驻了脚步。大屋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张民辉手中的工具上下挥动,细细的象牙上翻出了琼楼玉宇。这一方天地证明了,小康生活不仅是前进与发展,也可以是回味与留存。

一周的时间,从山村到城市,从粤北到湾区,记者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您眼中的小康生活是什么样子?答案几乎无一重复,但每个答案背后,都是一段故事、一种期待、一份信心。小康,这个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朴素愿望,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在我们面临疫情考验的时刻,在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给予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