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洗三”礼

老北京的“洗三”礼

北京电视台曾有档节目专门介绍老北京的习俗,记得有一期介绍吃打卤面的规矩。从做法到吃的规矩,讲出来那真是讲究到了极致。面里的卤汁包含了十多种食材,而且卤汁一定要勾芡,不勾芡只能称其为汆面,连打卤面的名字都不能叫。吃起来必须连汤带面都吃干净,如果只吃面却剩了卤,必然会遭到家里长辈的数落。

在老规矩中,打卤面也不是随便能吃到的,一般都是人生重大场合才能见到打卤面的身影。老北京讲究个“洗三”“接三”,一个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一个是人死后的第三天。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这两个日子很重要,除了一些必需的仪式,打卤面是必不可少的招待餐食。现在已经没有这些讲究了,很多北京人也早已不知这背后的规矩和道理了。而这看似平常的一碗面条,却能带出老北京人的生活体验以及背后更为丰富的寓意。

如果细讲北京的风俗习惯,想必是个庞大且繁杂的事。一方面这些民俗民风随着时代改变,自身也在淘汰更新;另一方面这些习惯来自于民间,讲究点的老人能讲出些门道,却也只能讲些自己经历过的事,难以全面介绍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怎样把北京的风俗讲得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里边可有大学问。已故作家罗信耀的《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就是这样一本独特的北京风俗文化地图。他的写法很有意思,以一个普通北京家庭的新生儿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结婚娶妻,通过他的成长、日常生活、社会交际等等,将有关北京风俗民生的故事穿插在其中,向读者介绍北京人的生活。

起初,这本书在20世纪30年代,以英文连载在北京刊发的《北平时事日报》上。当时的平津地区居住着大量的教会职员、外交人员以及各色外国人,所以刊发了很多英文报纸。当时有很多外国人记录介绍老北京的文章和出版物,但作品主要是站在外国人的视角来介绍北京,只能写些面上的东西,无法深入了解。而罗信耀先生连载的文章,则是以一个北京人的角度向外国人介绍自己最熟悉、最有体会、最生活化的东西。如此宝贵的文章,不光给了当时在北京的外国人真正了解北京、了解北京人的机会,也给了今人了解20世纪30年代老北京人风貌的机会。

上文说到的“洗三”就是如今让人们感到陌生的老风俗,记得老舍先生也有文章专门说过洗三这件事。洗三,也叫“三朝洗儿”。这一天,各种亲朋好友都会来到家里为主人家的孩子举行沐浴仪式。这个仪式流传了很久,具体起源已经讲不清了,现今雍和宫的法轮殿里,还有个“鱼龙变化盆”,这就是当年给乾隆皇帝举行洗三仪式的澡盆。可见这项习俗在皇家也是十分重视。而在书中,罗信耀先生以主人公吴小秃儿这个平民孩子的出生,讲述这个让一家子动起来忙前忙后的习俗。

当时的老北京讲究新生儿在出生满三天后才能洗澡,目的是为了洗去灾祸带来祝福,在老辈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验中,大家都认为孩子在适应气候、周围环境和弱小的体格长结实之前是不宜洗澡的,所以出生三天后再洗是最为适宜的。当时的洗三仪式步骤环节很多,所以有专门的人来主持活动,这个人被称为接生姥姥,而主家则要准备各种东西来满足这场活动。活动从一大早就开始,当然旧习中存在着大量的迷信行为,又请神又供神,什么痘疹娘娘、引路娘娘、奶母娘娘、接生娘娘等等不知道的哪路神仙都会被搬上供桌各种供奉。

全家上下的女性除了产妇除外,都要来和接生姥姥一块儿合作进行仪式。在罗信耀先生的描写中,全家基本上都参与了进来,各种客人携着礼品前来祝贺,而自视甚高的孩子父亲吴家少爷,也专门请假回来参加仪式。这种场合打卤面是必需品,象征着新生儿福寿绵长,在招待各位宾客及接生姥姥吃完面后,就开始正式洗礼了。

各位宾客及家人都挤到吴少奶奶的房间里见证洗三的流程。先是把各种纸扎的玩具和纸制品都搁到院子里烧掉,按现在人的观念纪念死人才要烧纸,给活人烧纸是在咒别人,而在老北京的习俗里,给孩子的洗三礼中也是要烧纸的,只不过意义不一样。另外一个环节就是添盆,也就是全家上下包括宾客,要用小勺一点一点地把水舀到铜盆中,往盆里放鸡蛋,同时再添点钱扔到铜盆里,作为给主持洗三仪式接生姥姥的“小费”。当时的接生婆不光只负责接生,她们同时还有很多项业务,老北京人讲究洗三,但是具体的流程和步骤还得请“专业人士”来指导,接生婆就凭借多年的经验顺理成章地把这项业务接了下来。走街串巷地给各家忙活这些俗事成为了接生姥姥,也以此谋了生计。

添盆环节完了,接下来就是颇有些迷信的接生姥姥的说唱表演了。添盆的铜盆此时已经被倒干净了,换上专门准备的洗澡水。这里给孩子洗浴的水,不是普通的热水,而是用槐树条和艾叶沸煮好几个钟头的药水。洗过之后,就看接生姥姥神神叨叨地用各种道具进行表演,每个表演都有讲头,但归结起来都是些形式上的祝福。宾客和家人们看个热闹,看个高兴,各种流程和环节在接生姥姥的指导下,从一大早折腾到下午3点。在书中罗信耀先生将这些环节称为迷信,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对这些旧风俗中的某些环节已经觉得有些迂腐落后了,要不然在北京话中怎么有个词叫“穷讲究”。当然现在再讲这些老习俗,主要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到老北京人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民间百态。

北京作为五朝古都,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的习惯,在汉胡交融中形成了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与南方的精致典雅不同,北京作为北方的重镇,尤其是作为国都,南来北往的各种人在这里扎根生活,自然在文化风俗上也是交融混杂,这也使得在北京生活的各个阶级形成了各种外显的风俗习惯。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