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西峰山

古往今来西峰山

京郊昌平古村落多,如珍珠般散落于西北山区,西峰山村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颗。

西峰山村旧称峰山口,明代成村,东距昌平城区45里。村落不算方正,随山形地势分布,一条东西向大街抻不直也捋不顺,南北向的小巷更是有长有短有直有曲。36年前,我在西峰山学校教书,对村里物产、传说、往事记忆犹新。

西峰山小枣闻名遐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东南西三面环山,沙壤质土地适宜盖柿、香果、白桃、香白梨、红杏、山楂等生长,尤其适合枣树栽植。枣秋时节,遍布在随高就低坡地上的枣树格外帅气,碧绿的叶陪衬着花红的枣,煞是惹人喜爱。枣长到半青半红时为花红枣,也叫脆枣、鲜枣,入口酥脆甘甜;而经过晾晒散去水分的叫干枣,吃下补血益气。干枣红彤彤,又称红枣。爱尝花红枣可以到树下采摘,喜吃红枣只能在完秋后到集市上买。街头卖枣者众,多自称西峰山小枣。观外形难辨真伪,有经验者当面把枣掰开细看,枣肉厚实、丝儿长、核儿小者为真。当地流传的歌谣唱道:“郄窑的姑娘,瓦窑的小儿;狼儿峪的核桃,西峰山的枣。”能跻身歌谣,足见其出类拔萃。

西峰山村周边的漆园、瓦窑、高崖口、白羊城等村庄,气候、土壤、水质与西峰山一般无二,多少代人培植枣树的手法也是代代相传,结出来的枣也都称为西峰山小枣。西峰山小枣声名远播,已经成为流村地区的经济支柱。十多年前,西峰山小枣被确定为绿色安全食品,注册为西峰山牌,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西峰山村有一棵古银杏树,在村小学校内,方圆20里地仅此一株。虽然树干上裸露着2米长、半米宽的木质部,却还是巍峨挺立了五百多年。树下砌着半米高的环形砖墙,一旁倒卧着两截断碑,上书“万古流芳”,落款镌“大清道光七年八月”字样。一旁躺着残破石兽、条石。银杏树与碑刻同处一隅,相依相伴。

昌平西山一带多有杨家将的传说,西峰山村就流传着六郎井、望儿坨的故事。

六郎井在村中大街南侧的古槐旁。北宋年间,杨家将在河北、山西地区抵御辽军,不时出入边关。传说有一天,杨延昭元帅路经峰山口时已是人困马乏,将士们渴得嗓子冒烟,战马更是咴咴长嘶。这时,从村南走来一位老太太和一个小孩,抬着一只沉重的水桶。杨元帅上前打听才知道,近几年天气大旱,村民吃水异常艰难,要到5里地外的南山根去接水。深明大义的老太太看将士们为保境安民满身征尘、嘴唇干裂,放下水桶递上水瓢,请将士们喝水。杨元帅和军兵们每人仅小饮几口,水桶就见了底。眼瞅着再也无水饮马,杨元帅不由得长叹一声,把亮银枪戳在地上。待他提起枪时,竟然发现枪尖带出微湿的泥土。杨元帅顿时喜出望外,枪头用力一扎,泉水汩汩流出。杨元帅走后,村民们掏深井砌高台,恭敬地称其为“六郎井”。

起初,六郎井土帮土底,深18丈,底小腰细口敞,打水很不方便。为防有人落井,村民们把又粗又长的圆木料架在井口上,再钉上木板。20世纪70年代,自来水引进各户人家,六郎井风光不再。

重访西峰山,古槐枝繁叶茂,六郎井却踪迹全无。几百载古井被填平了,岂不可惜?村支部书记解疑:“古井藏起来了。村里封闭了井口,上面建起了凉亭。茶余饭后,村民们常在凉亭内谈天说地。”此举甚好,假使日后需要井水,撤下凉亭,六郎井依然会水清流长,造福乡里。

村东南那座傲然凸起的孤山名为“望儿坨”。相传当年身怀有孕的穆桂英在西山作战时生下儿子杨文广,匆忙包裹几下撂在一处高台上,然后领军从高崖口杀出,来至峰山口的孤山下。征战间隙,她不免思念孩子,便登上孤山顶向西瞭望,但哪里得见踪影。于是穆桂英兜土置于山顶,再登上土堆向西观望,似乎真的看到了撂在高台上的孩子。从此孤山改称“望儿坨”,西山里撂孩子的高台被称作“撂子台”,今称“了思台”。

1980年,我曾带着学生登上望儿坨,发现山顶果然有凸起的土堆。其颜色、土质与附近土石明显不同,清晰可辨。护林员说,前些年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在望儿坨建起了两层瞭望塔,还配备了望远镜及通讯设备。倘若穆桂英元帅穿越回来得见此景,不知是否会慨叹生未逢时。

本文关键词: 李富厚 西峰山 西北山区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