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生态

高度重视气候安全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报告人:张永香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
简 介: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当前全球正在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这一变化已经并且正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本期报告,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张永香从气候变化的基础概念、怎样认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未来气候变化趋势、我国气候基本状况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等多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如何正确认识气候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播放:19440
发布时间:2020-10-13 10:05
  •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状态。也就是说,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状态,而不是短时的极端现象。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长期以来处于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但由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文稿][课件]

  •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130多年(1880−2012年)来,全球地表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85℃。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高纬度地区增温比中低纬度地区大,冬半年增温比夏半年明显。全球气候变化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呈波动式变化、总体升温为特征,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因个别地区某个时段出现的冷事件而发生改变。[文稿][课件]

  • 气候变化已经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等多个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如果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未来气候变化将会带来更为广泛的影响和风险。[文稿][课件]

  • 人为温室气体排放越多,增温幅度就越大,高温热浪、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将会进一步增加。如果不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冰川体积将会减少,大部分陆地和淡水物种将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未来,全球变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全球二氧化碳的累积排放量。[文稿][课件]

  • 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气候灾害种类非常多,因此受气候变化影响也非常大。据观测和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近50年来,我国降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平均雨日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小雨日数减少比较明显,暴雨日数呈现增加趋势;受病虫害影响的农作物面积增加;自然生态系统风险增加。同时,气候变化还将影响重大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增加重大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文稿][课件]

  •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不断提升对气候规律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坚持趋利避害并举、适应和减缓并重,主动顺应气候规律,合理开发和保护气候资源,科学有效防御气候灾害,着力改善大气环境,积极维护气候安全。[文稿][课件]

     

    }_2`C077WV9MD}U_%5MGLGE_副本

    张永香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气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人类的发展史既是寻求和利用气候资源的过程,也是与气候灾害抗争,并且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当前全球正在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这一气候变化已经并且正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防御极端灾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对于全球每个国家、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气候灾害不因为国家的贫穷或者发达,就变得少或者多。全球正在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事关国家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当前发展中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既需要长远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又需要现实可操作的措施,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今天,我从气候变化的基础概念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给大家讲一下如何正确认识气候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气候变化的基础概念

    我们生活中经历的“冷”“暖”是不是气候?这里需要明确两个概念:天气和气候。天气是指从几分钟到几天的短时天气变化,比如雷暴、强降水、台风、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也包括人们平时所能感知的“冷”“暖”。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一段时间通常设定为三十年)的平均状态。也就是说,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状态,而不是短时的极端现象。

    气候是由地球的多个圈层共同影响的,受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气候变化是指平均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时的气候状态是不稳定的,具有很多极端性。以温度为例,当它比平均值偏高,我们就认为是变暖;比平均值偏低,就处于降温过程。

    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火山和板块运动等自然变化,这些会导致气候状态的改变;人类活动特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等,这些也会导致气候状态的改变。

    前面讲到,我们正经历一场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这里不可避免地要讲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主要是由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一氧化碳,以及各种氮氧化物、硫化物等微量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地球固有的,比如由于火山喷发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还有一种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产生的,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人造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是怎么发生的?实际上,温室气体效应和温室作用非常相似。白天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大气照到地表,地表在夜间会以长波的形式把吸收的热量释放出去,温室气体就像给地球穿了一层棉衣,通过吸收把地球地表的长波辐射热量保存下来。如果没有温室效应,现在的地表温度就不会是15℃,而是降到﹣18℃。在地球上,温室气体在过去的六十万年里都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存在,大概处于180 ppm~280ppm之间,也就是说,在一百万的大气分子里面有180~280个温室气体分子。温室效应使得地球长期以来处于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但由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这是关于气候变化的背景知识介绍。

    二、怎样认识气候变化

    我们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始于20世纪初。计算机的出现提高了计算能力,使得人们对地球系统的认识逐渐深入。20世纪70年代前后,气候科学家发现了温室气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并逐渐在研究中发现温室气体将导致全球可能会经历一场异常变化。对此,气候科学家对各国决策者提出了要研究关于温室气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方向。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要组织全球顶尖学术团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进行评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减缓适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并给出科学结论,供决策者参考。此后,IPCC在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分别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这些评估报告对人们认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目前,IPCC正在开展第六次评估报告。

    2014年发布的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了近年来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原则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建议,以及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路径、政策、技术选择等内容。

    近130年(1880−2012年)来,全球地表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85℃。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高纬度地区增温比中低纬度地区大,冬半年增温比夏半年明显,夜间大于白天。近60年来温度上升尤其显著,平均每10年温度升高0.12℃,升温速度是1850年以来的两倍左右。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显示,2019年是有仪器记录以来温度第二高的年份。2015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年到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951年到2018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1901年到2018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

    IPCC评估报告不仅要评估观测到的气候变化,也要给出气候变化的归因。对此,IPCC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是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主要原因。自工业化以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当前全球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2000年到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增多最多的十年,年均排放增速从2000年的1.3%增加到2.2%。201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当于4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11%来自能源,32%来自工业,14%来自交通,18%来自建筑,25%来自土地利用。2013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为397.3ppm,现在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已经超过400ppm。

    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全球温室气体增长的重要来源。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