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叶总关情 点滴见初心

枝叶总关情 点滴见初心

北京市民政局构建“四位一体”精准救助民生保障网

用爱心浇灌花朵,让失去至亲的小姑娘再次收获关爱。以诚心扶危助困,助力重度残疾人放飞梦想。用真心送出服务,为身处困境老人带来温暖。近年来,北京市民政局创新救助工作理念方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精准救助,着力推进“搭体系、建台账、做个案、严考核”“四位一体”救助服务机制,切实织密兜牢民生保障网底。目前,全市建成330家街道(乡镇)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实现救助全覆盖,真正打通了救助困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搭建帮扶体系 用爱心浇灌孤独的小花

今年8岁的小花出生在天坛街道一个老旧小区。6年前父亲突然离世,让小花的童年从此蒙上阴影。母女俩和小花叔叔一家挤在一个一室一厅的老旧平房里。叔叔一家住卧室,小花和妈妈睡客厅,住宿条件差不说,一点隐私也保守不住。

妈妈因为文化程度低又没有专业技能,只能依靠低保金和早出晚归打零工维持生计,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年幼的小花。在缺失了父爱,又缺少母爱的家庭环境里,小花变得腼腆内向,从不主动与人交往,见到外人就躲避。在校学习成绩一般,特别是英语学习遇到困难,也没有人辅导。小花越来越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经常躲在家里,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2019年9月,天坛街道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小花一家成为重点救助对象。承接运营服务所的社工机构通过社区了解小花的具体情况后,随即派遣专业社工上门走访,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

小花初次见到社工时一句话都没有说,直到第三次上门才开了口,但声音小、慢,话少得可怜。社工耐心真诚地与小花沟通,终于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小花也渐渐离不开社工姐姐了。社工通过小花喜欢的方式对她进行课业辅导,鼓励她发现自己的优点,多展示自己的才艺,让小花的自信逐步提升,学习成绩也慢慢上来了。特别是英语,月考成绩从六七十分提升到了100分!看到小花露出了与同龄孩子一样灿烂的笑容,参与帮扶的社工心里觉得无比欣慰。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市民政局制定出台了《关于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开展精准救助试点的意见》,率先提出构建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体系,形成责任划分清晰明确,救助资源统筹顺畅,综合施策成效显著的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格局。引入社会组织运营街道(乡镇)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一方面弥补了基层工作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发挥了社会组织专业性强、贴近群众的特点,形成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救助合力。

建精准救助台账 助力困难残疾人放飞梦想

在西城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的帮扶台账中,小萱一家格外引人关注。小萱是一位先天习惯性髌骨半脱位患者,幼时父母离异,父亲早逝。2015年大学毕业前夕,小萱在医院做了内侧副韧带重建手术,但手术没有成功,导致只能依靠轮椅行动。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和有智力障碍的叔叔相伴。由于小萱一家所住的老楼没有电梯,自从坐上轮椅后,她就再没有出过家门。全家人只能靠奶奶的退休金维持生活。整天待在家中无所事事,让小萱的情绪很不稳定,时而抑郁时而焦躁。她的内心非常痛苦,希望找个工作养活自己,减轻家里的负担。

2018年7月,救助服务所社工开始走进小萱家中提供帮扶服务。先协助她办理了残疾证,又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缓解她的抑郁焦虑情绪。随后还指导小萱进行自主生活训练,提升独立生活能力。小萱的情绪渐渐稳定了,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社会机构根据小萱的自身情况和意愿,为她找到了一份居家就可以完成的客服工作。有了经济来源,小萱一家的经济压力减轻了,小萱也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了。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将精准帮扶困难群众落到实处,市民政局在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的基础上,又专门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建立困难群众精准救助帮扶台账的实施办法(试行)》,将精准救助帮扶对象范围扩大到困境老年人、困境儿童、困难重度残疾人等六类特殊困难群体,并明确标准、建档程序、动态管理、资金保障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内容。同时,通过购买服务,建立一支“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在辖区开展政策宣传、了解实情,全面摸清困难群众底数,按照“一户一策一档”原则建立救助帮扶台账。目前已对22万余户困难家庭建立了救助帮扶基础台账,实现了困难群众基础信息的动态更新。

做好个案帮扶 提升救助工作“精准度”

56岁的王先生家住朝阳区东风地区,患有脑梗、腰间盘突出等疾病,由妻子全职照顾,儿子正就读于高中一年级,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王先生因脑梗后遗症,有轻微抑郁症状,自信心不足,不愿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救助服务所社工通过入户调查,了解王先生的需求,及时联系了有经验的专业康复师为他提供上门中医推拿、专业针灸等服务。在此期间社工也多次入户探望,开展心理疏导、生活照顾等服务,使王先生的情绪有了极大改善。“你们把康复服务送上门,减轻了我们的医疗费用,专门给我一个人治疗,之前从来都没想过。”经过持续的上门康复治疗,王先生嘴角流口水的脑梗后遗症大为好转。他感激地说,社会帮扶的温暖,让一家人的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景山街道的王华家是“一户多残”的困境家庭。41岁的王华身患尿毒症10多年,失去独立行走能力,双目几乎失明。王华母亲年近七旬,是听力一级残疾人,且患有腰椎滑脱。作为家庭唯一顶梁柱的父亲于2019年3月离世。王华每周三次透析,因母亲腰椎滑脱越来越严重,已无法送王华去医院,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使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为解决王华家庭的多重困难,救助服务所一方面积极寻找社会资源,帮助王华寻找合适的护工,同时主动肩负起每周三次接送王华透析的任务。另一方面建立医疗直通车,为其母亲联系国内骨科知名专家进行会诊,并进行了手术。在解决就医需求的同时,救助服务所还针对王华家庭情况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就这样,王华树立起了继续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从帮扶初期的卧床不起、悲观厌世,到现在能够站立、走路,开始积极康复。王华母亲更是在今年疫情期间,主动请缨,做起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老人经常在邻居面前说:“孩子爸爸走了,救助服务所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困难群众精准救助工作向专业化、精准化、精细化发展,提升救助工作成效,市民政局印发了《北京市困难群众个案服务指南》,明确个案对象遴选标准,关注困难群众多元需求,完善阶梯式救助服务模式,根据需求紧迫程度和问题严重程度,将个案服务对象进行三级管理;规范个案服务过程,严格按照“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6个阶段开展服务,并对每个阶段的服务质量进行控制。聚焦帮扶效果,强化综合施救,结合服务对象特点分类分层细化帮扶内容,根据不同困难程度,提供预防、支持、深度介入等服务措施,注重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困难群众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促进困难群众的全面发展。自2016年精准救助工作实施以来,对8000余人次有特殊需求的困难群众开展个案帮扶服务,实实在在为困难群众带来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加大察访核验力度 全面提升帮扶质量

94岁的郑老太家住丰台,因耳背,行动不便,身边必须有人陪伴照顾。可女儿也已经60多岁,照顾老人已有些力不从心。家里每月的生活来源只有低保金,经济压力比较大。救助服务所的社工入户了解情况后,通过社会资源寻找理发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为方便老人如厕,还为家里卫生间安装了扶手。

服务效果评估显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的目标基本完成。老人和女儿对救助服务非常满意。对于老人后续的生活照料,社工还将及时跟进,通过定期回访、入户上门等方式予以关注,巩固提升服务效果。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北京市民政局开展精准救助帮扶工作以来,通过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确保了困难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见成效。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做好困难群众个案帮扶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个案帮扶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统一个案帮扶规范管理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强调服务机构内部评价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外部绩效评价相结合,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从服务开展、目标达成、群众满意度、有效投诉率、社会效益等方面,多角度全面了解服务绩效情况。同时,加大察访核验力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全面提升了个案帮扶质量,社会反响良好。

推行“联动式救助”畅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完善,困难群众的需求已由单一的物质帮扶向“物质+服务”并重转变。近几年,市民政局探索建立社会工作助力社会救助工作模式,立足当前困难群众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为困难家庭成员提供缓解压力、提升能力和增强社会功能等精细化救助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过建立“1+1+N”多方联动协同帮扶运行机制,使精准救助工作顺利推进。“1+1+N”即搭建1个困难群众救助服务平台,成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开展困难群众精准救助帮扶服务;购买1个社工机构承接运营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形成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救助合力,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性强、贴近群众的特点,帮助困难群众在物质、心理、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方面得到有效改善;整合“N”方救助资源,拓宽社会化支持渠道,通过链接属地政府、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等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实现政府救助、社会帮扶、自我发展良性循环。

以“六个聚焦”为重点,搭建救助帮扶网络新模式。即聚焦宣传倡导,搭建主动发现信息网络。发挥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的作用,主动接触和了解困难群众,强化政策宣讲,及时、有效向上级部门反馈政策执行中的成效与不足,建立健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信息沟通网络,形成困难群众动态管理数据库。

聚焦心理援助,搭建身心情感支持网络。帮助困难群众疏解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从自卑转向自信,建立积极乐观上进的心态。

聚焦康复服务,搭建社会支持帮扶网络。对有康复需求的困难群众,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进行康复理疗、针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康复护理服务等,重树信心,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更好地适应社区和社会环境。

聚焦专业赋能,搭建能力提升网络。注重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困难群众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掘自身潜能,消除救助依赖,尝试在逆境中作出正向的选择和应对,不断促进困难群众的全面发展。

聚焦资源链接,搭建多方协作网络。帮助困难群众链接生活、就学、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提升困难家庭抗风险、抗疾病能力,加强无障碍设施升级改造,对有意愿有能力的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支持等。

聚焦志愿队伍发展,搭建共建共享网络。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参与化解群众多样化困难需求,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多样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必须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把社会救助这项事业切实办好,从多个方面为困难群众提供兜底保障,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对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综合运用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措施,编织一张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使他们生活得到保障、心里充满温暖。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