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培育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空间载体,理应因时因势而新,挺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这就需要深层激发城市发展的多维动力来牵引和驱动。“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以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以精神塑造为着眼点,通过转换与培育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推动城市产业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形态现代化,使城市成为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高品质生活空间,切实落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推动城市产业体系现代化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以筑牢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产业高效便捷,促进城市产业基础高质化、产业发展集约化、产业服务智能化。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伴随着传统产业的发展壮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梗阻而动力不足。“十四五”时期,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扭转传统产业滞后于城市发展需要的趋势,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动能,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市产业基础高质化。为此,要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强度,加大推进产业数字化、工艺流程再造化、生产制造绿色化、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生产产品质优价廉、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加速城市实现从“制造城市”向“质量强市”转变。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随着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随着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而动力不强。“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要求的局面,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支撑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进城市产业发展集约化。为此,要加快对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壮大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加速城市实现从“要素城市”向“技术强市”转变。

推动服务产业高效便捷。服务产业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随着服务产业的稳定发展发生了质的转变,但也出现动力不够的情况。“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改进服务产业滞后于城市发展要求的现状,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效应,推动服务产业高效便捷。为此,要加强对前沿领域和先进技术的研发速度,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与标准化、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化与品牌化,推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等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实现从“管理城市”向“服务强市”转变。

以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改革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要以治理能力提升为抓手,以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立体化制度改革,科学谋划城市发展的“成长坐标”,协同推进城市发展“内涵建设”、全力打造城市发展“多维功能”。

推动城市规划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随着城市规划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逐步实现了城市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但也存在“规划编制时对未来发展估计不足,对绿色发展标准不高,批准之日即已落后于实际”的问题。“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的制度改革,科学谋划城市发展的未来。为此,要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契合城市发展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以合作、共赢、协调为目标导向,打破城市发展的空间藩篱,发挥城市内外联动效应;要以优化、集约、高效为基本原则,提升城市资源配置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需要。

 推动城市建设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建设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日臻完善,我国城市经历了高速度、大扩张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城市建设理念与要求的不断更新提高,部分内容原则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的现有发展。“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和推进城市建设制度的渐进式改革,不断强化城市的“内涵建设”。为此,要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从注重单纯的“硬性建设”向“硬性建设”和“软性建设”并重转变,为城市工程建设提供制度规范,走上独特性、集约型和绿色化的城市发展道路;为城市公共服务提供制度准则,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为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紧紧依靠和全面发动人民群众建设城市。

 推动城市管理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精细化、人性化的新阶段,随着城市管理理念的不断调整及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管理制度要跟上城市的发展需要。“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和推进城市管理制度改革,逐渐完善城市的“多维功能”。为此,要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着力实现城市发展向精细化转变,“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解决制约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向智能化转变,充分运用新技术,实现精确管理、高效管理和动态管理;吸纳和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人才,实现科学管理;深度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真正实现城市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以精神塑造为着眼点推动城市文化形态现代化

精神塑造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灵魂工程,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要以打造城市特色文化为引领,以精神塑造为着眼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历史传承中找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成力;结合城市所在区域的自身特质,从区域文化中汲取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成长力;紧跟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时代精神激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驱力。

 从历史传承中塑造城市精神。历史是文化之源、精神之根,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赓续三千年城市传统,塑造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城市精神,形成城市独特性格,积淀城市文化基因,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深层源泉和最厚重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塑造和提炼体现历史底蕴的城市精神。为此,要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的城市精神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要挖掘和解读城市革命文化的基因密码,生成的城市精神闪耀着社会主义城市的底色;保护好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载体的古建筑和古文物,设置历史文化保护红线,生成的城市精神流淌着城市的历史文脉。

从区域文化中塑造城市精神。区域是文化之基,精神之水,区域文化是城市的亮色。城市文化有其自身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区域文化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外在风格和内在精神都产生深刻影响。从区域文化中汲取精神之养分,塑造城市精神,是城市彰显个性特色,避免发展同质化的有力举措。“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区域文化的特色,打造彰显特色的城市精神。为此,要充分吸收区域文化的精华,找准区域功能定位、瞄准地域特色,成长为区域发展的文明中心;结合人文风情特征和自身发展需要,统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城市规划与建设,成长为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传承区域文化的优良传统、构筑当代地方人文精神,成长为独具特质与情怀的城市文化名片。

从时代要求中塑造城市精神。时代是文化之母,精神之光,时代要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精神的塑造,需要将其置于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把握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规律与趋势,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十四五”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驱动城市精神再塑造。为此,要以改革创新之精神驱动城市管理之改革,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创新合作机制,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驱动民主法治之建设,塑造一元主导、多元包容的和谐文化发展理念,构建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环境;驱动市民素养之提升,使改革创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全过程和各方面,使城市成为人民参与、人民建设、人民共享的人民城市。

(作者: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