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摘要】党外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力量。建设党外干部队伍,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坚持“党的领导、任人唯贤、摆正视角”的原则,充分把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锻造对党忠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党外干部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党外干部队伍 选拔任用 德才兼备【文献标识码】D61 【中图分类号】A

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组织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激发党外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关键在于不断完善各民主党派干部的选拔、后备以及培养机制,从各个领域选用党外专业人才履职重要岗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为什么要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应有之义。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回顾历史,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放眼当下,中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历史目标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要想继续乘势而上,向下一个百年目标努力奋进,仍需要进行许多具有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各项事业的绝对领导下,不仅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更要锻造一批政治觉悟高、人民情怀深、专业技能强的党外干部队伍,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贯彻到伟大事业之中。

团结党外人士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明了共产党人对其他各党派的态度。一方面,共产党人辩证看待其他政党和派别的行动。“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并且积极团结持有该种观点的其他各种党派。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这是革命运动能够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因素。另一方面,在团结具有共同政治旨趣的政党的同时,他们更加强调对工人政治意识的培育。“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这就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要辩证、理性、科学看待党外人士,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并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党外干部的阵地意识和思想政治觉悟。

重视党外干部建设始终贯穿于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有利于党和国家整体事业的成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但毛泽东同志仍然强调,“不但要关心党的干部,还要关心非党的干部。党外存在着很多的人材,共产党不能把他们置之度外”。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团结非党的干部,将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骨干力量的抗日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共产党员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的体现,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反帝反革命斗争发展到新的高潮,毛泽东同志指出,解放区“在政权机关和社会事业中,除共产党人外,必须继续吸收广大的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开明绅士等)参加工作”。积极吸纳党外进步人士参与各项工作进一步夯实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事业取得全面胜利提供了人才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迅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其中离不开对党外优秀干部的积极选拔、任用和培训。因此,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同党外干部合作共事,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不断加强党外干部建设是应对时代变局的重要策略。中国共产党已走过近百年的光荣岁月,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至今拥有九千多万名党员,是世界第一大党。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入推进反腐,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的决心。当前,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想稳扎稳打如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积极进发,必须要不断巩固和扩大新时代的统一战线,集中一切积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党外人士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

当前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秉持的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选拔党外优秀人士充实干部队伍,有利于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在建设党外干部队伍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党的领导作为政治前提和政治共识,将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保证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大方向,共同凝心聚力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党外干部队伍具有任职领域广阔、专业技术人才较多、思维观念开阔的特点,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的同时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政治方面锤炼自身,提高政治素养,进一步增强参政议政能力,基于自身工作领域为促进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坚持任人唯贤标准。党外干部在选拔任用方面要遵从“两个坚持”的选拔用人标准,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在推进党外干部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任人唯贤,要做到政治标准、群众标准和专业标准三者的有机统一。首先,党的各级组织要擦亮慧眼,考核党外干部的政治观,发掘身边德才兼备的党外干部担任有关领导职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以群众路线和人民情怀作为重要的选人用人标准。最后,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在有序推进,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亟需专业水平高的干部队伍去落实深化,干部队伍专业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状况。“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级党组织要善于选用优秀的党外干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各方人才。

秉持开放的心态。在充分发挥党外干部的作用的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形成科学的用人之道,要避免陷入党内党外双重标准、选而不用、用而不动的思想误区。一方面,要杜绝以“党员身份”论提拔的错误思路。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人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共产党员不过是全民族中的一小部分,党外存在着广大的先进分子和积极分子,我们必须和他们协同工作。那种以为只有自己好、别人都不行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要想不断提高自身长期执政的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各个党组织必须秉持开放的心态去选拔任用人才,真正使党外人士有职有权;广大党员干部要虚心向党外干部求教,遇事商量,共同投身于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事业。

创新与完善党外干部的人才选拔机制、干部培养机制、动态管理机制、任用与激励机制

从党外进步人士中选拔优秀干部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提升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动力。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文件,包含党外人才培育、选拔、管理、任用、激励等各个阶段的目标和方法,使干部素质得到显著提高,选拔方式日益科学化,逐渐形成系统性、效用好、操作性强的人才选用机制。在下一阶段的党外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继续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立场运用到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科学把握新一代党外人士的成长环境和实践基础,认识党外干部队伍发展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不断创新与完善党外干部的人才选拔机制、干部培养机制、动态管理机制、任用与激励机制,不断充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

用实践的观点在党外人士中选拔德才兼备的可用之才。除了科研单位、高校、机关等场所,更要注重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吸纳优秀党外人才,尤其是在各专业领域中选拔贡献突出的专门型人才作为后备干部力量进行培养,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发挥领域内先进人才的领航作用。选拔此类人才,第一要坚持政治标准,视其在社会实践中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进行评价,重视群众反馈,在实践中选拔后备人才。

用发展的眼光对党外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对党外干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级党组织要善于引导,不能“放养”,也不能将党外干部的培训仅仅视为党课的学习,而要将干部的培养与引导贯彻到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实际出发,增强干部的担当与责任,铸牢信仰之基。

基于运动的观点完善党外干部管理机制。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应具体落实到日常对干部的管理之中。担任干部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日常管理中,要建立党外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形成开放有序的系统,对于怀有懈怠之心、德不配位的党外干部,要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让其他更优秀的社会贤才及时补充进来,使党外干部始终保持干事活力。

在系统观念指导下对党外干部进行任用,用好激励机制,推动党外干部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干部最大的激励是正确用人导向,用好一个人能激励一大片”。科学任用党外干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党外干部要及时给予正向激励,形成榜样示范效应,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干部踊跃干事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也要合理运用“负激励”手段,明确党外干部工作的范围和界限,避免以权谋私等不良行为,强化干部的规则意识与底线意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充实党和国家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领域的干部人才队伍,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从而团结奋进、乘势而上,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贡献力量。

(作者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省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