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第八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本集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现在已经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把“绿色发展”作为主题,将更为全面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富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

第一部分:什么是绿色发展

主持人康辉:

学习思想,领悟经典,感受平语近人。欢迎您收看《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我是主持人康辉。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有民生银行北京分行的朋友,还有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朋友们,欢迎大家!

《礼记·中庸》当中有这样一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这句话。那听到这句话,我们马上能够联想到的词语是什么呢?和谐。对不对?我们追求人与人之间“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谐相处;我们也追求人与自然之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谐共生。

今天,我们就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论述当中的精妙用典,来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现在,我们有请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教授。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绿色发展”的话题。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象征生命的颜色。我们通常把有益于健康的食品称为“绿色食品”,把通畅的道路称为“绿色通道”。如今,绿色发展更是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美好生活的希望。坚持绿色发展,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当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牵挂。

在这里,我想问一问大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句都有哪些。

观众一: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观众二: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观众三: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好,非常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九大已经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今天,我们围绕着“绿色发展”这个关键词谈三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绿色发展,第二个是为什么要绿色发展,第三是如何实现绿色发展。首先,我们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绿色发展?我们先共同收看一段习近平总书记的原音短片。

总书记原音短片一:

《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是2018年5月18号他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的。这次大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也是意义最为深远的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大会。大会的最大亮点,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就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刚刚这段讲话当中,大家会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几处用典,其中他引用了《齐民要术》当中的一句话:“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句话非常明达晓畅,一听就懂。那这句话对于今天我们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会带来哪些新的启示呢?现在,我们有请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来为大家解读。

经典释义人杨雨: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几句话出自于北魏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这部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533到544年之间,是中国历史上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农业著作。全书分为10卷92篇,分别论述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还有家禽家畜的饲养、农产品的加工和副业,等等。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出现在《齐民要术》的《种谷》篇当中。贾思勰是用种谷作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该怎么样地“顺天时,量地利”。比方说,“地势有良薄”,土地的肥力有高低之分。那如果是良田,宜于晚一点种;如果是薄田,就宜于早一点种,因为薄田种晚了就不会有丰厚的收获。“山泽有异宜”。如果是山田,就应该种强苗,来避免风霜等恶劣气候的侵袭;那如果是泽田,就宜于种弱苗,这样收获会更加地丰富。根据天时地利来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就会“用力少而成功多”。反之,如果任性妄为,违背自然规律,那一定会劳而无功,一无所获。

当然,贾思勰这种“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哲学智慧,并不仅仅只适用于农业生产,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适用这种规律。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当中,曾提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事例——都江堰,那今天我不妨再来说一说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上,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都江堰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上古的时候,其实成都平原是一个频繁遭到水灾、旱灾这样一些自然灾害侵袭的地方。所以,历代的帝王都特别重视治理自然灾害。比如说,著名的开明帝鳖灵就是因为治水有功,接受了望帝杜宇的禅让。

当然,成都平原的真正福音还得等到秦昭王的时候。蜀郡太守李冰等人在前人开凿水利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凿开离堆,避免沫水造成的灾害,又在成都一带开凿了两条江水的支流。这些河渠不仅水深都能够行舟,而且还可以用来灌溉农田,百姓也因此享受到了这项工程带来的巨大利益。从此,成都平原不仅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济保障,而且世世代代还造福着天府之国的人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正是中国传统智慧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也正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思想源头。

思想解读人王炳林:

感谢杨雨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局面。

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发展呢?所谓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新的贡献。所以说,绿色发展就是要绿色强国、绿色惠民,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让老百姓生活在更加和谐宜居的环境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大家知道,是我们党的好干部,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也是防沙治沙的好干部,也可以说是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典型。

大家知道,50多年前,焦裕禄到兰考任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是风沙弥漫、内涝严重、土地碱化。风沙一起来以后,把庄稼打得一片一片的,都给打死了,那个时候的小麦亩产仅有40斤。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焦裕禄带病坚持工作,带领全县人民防风固沙、种植泡桐。泡桐这种树成活率高,长得也快,很快就见效。那么现在呢,焦裕禄亲自种植的那棵泡桐已经长为参天大树,这棵大树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焦桐”。在兰考,泡桐也成为一个很好的乐器材料。通过这样大量的种植,也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那么,这样一个例子也说明,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

我们接下来讲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绿色发展?我们先共同收看一段习近平总书记的原音短片。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