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冯培:在守正创新中坚定和提升制度自信——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3)

三、创新——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使国家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治理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矢志不渝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政党,一个胸怀天下的政党,势必要思考未来的蓝图应该如何绘就,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怎样能越走越宽广。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我革命不断创新,来形成、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从外部讲,应该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最大的变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及它的构建带来的中国发展的成就和资本主义制度支撑的西方国家的现实窘境形成的鲜明反差导致了世界格局的悄然变化。

中国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堪称奇迹的发展成就,在国家治理方面也创造了制度稳定的奇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安定,保持了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暴力犯罪和致死率;第二,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特别是在关系国家实力的一系列重大领域取得了突破;第三,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达到了政治团结;第四,依托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第五,在推动改革创新中不断寻求自我革命和发展活力,不断与时俱进;第六,努力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正因为中国在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了显著优势,由于国家间制度竞争的根本性,特别是历史上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的纷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视为对西方制度的重大挑战,一来对中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二来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我们一定要知道今天的风险在哪里。

一方面,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期,如何打好更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中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数仍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微笑曲线底部。我们每年进口最多的一个大宗商品是芯片,这说明我们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一瓶颈有待突破。

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解决了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有没有的问题之后,大家更关注好不好。过去人们关注的是自身温饱,今天关注的是社区环保;过去人们关注的是自己的肚皮,今天关注的是窗外有没有草皮。

再有,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依然存在。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说明,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开放具有了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因为改革更多的是面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所以对改革顶层设计系统性、整体性的要求更强,相应的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制度建设的分量更重。

身处内外都发生了变化的复杂发展环境,坚定制度自信,既要充分认识到现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知其来之不易,对其倍加珍惜,又要通过完善发展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不仅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更要完善好、发展好这一制度和体系,通过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强调制度自信并不代表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在这一基础上,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不断推动改革深化。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期间,中央召开了10次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会议,通过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文件。仅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角度,就提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放管服”服务、推动自贸区建设、改革国有资本授权、全面提高民生质量、改革行业工商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等多项重大改革。由此可见制度创新依然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脉搏的总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系统集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而且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

《决定》从十三个方面聚焦我国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大制度,部署了深化改革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很多指向都是针对现有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我们仅就其中四个方面的制度稍作分析:

第一,具有统领地位的党的领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和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放眼世界,很少有哪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把公而忘私、奉献牺牲作为党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伟大复兴强起来的艰辛探索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信念不畏牺牲,冒着枪林弹雨挺身而出,在和平岁月为国为民,披肝沥胆无悔奉献,他们的不朽形象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质,他们的精神品质成为了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论历史、现实,还是《决定》里阐述的“十三个显著优势”都证明,以党的领导制度统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创造和理解中国奇迹、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同时,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动态发展的,我们的领导制度也要有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决定》提出了一个“建立”、两个“完善”、三个“健全”,包括“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这六个方面的工作部署,既是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重要体现,也是顺应时代要求、实践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新的制度安排。其中既有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工作要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也有“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的要求,体现了党以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

第二,具有支撑地位的基本经济制度。原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定义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对其作出了新的概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说,除了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属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这一新概括是我国构建更加有效管用的经济制度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根本遵循。

《决定》从五个方面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部署,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方面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强调将“知识、技术、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反映了这些要素在现代经济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明显上升趋势。首次增列“数据”这一生产要素,反映了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的加剧。数据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日益凸显,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新生产要素。这些要求反映了新的经济制度对科学技术支持的高度尊重和对生产要素引领经济新引擎的高度重视。

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决定》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第三,具有基础地位的民生保障制度。《决定》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点任务:一是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二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三是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环顾全球,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实践上明确要求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1945年,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凝练概括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此后,党的历届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观点和立场的重要论述,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信念,这是我们党最为根本的政治优势。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第四,具有贯通地位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人们熟知的“社会管理”变为“社会治理”,一字之变,说明社会治理体系的主体来源由一元走向多元,相互关系由管控走向合作,运作方式由垂直走向扁平,效果实现由单一走向交融。

《决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注意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具体分述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更加凸显了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决定》提出了五个重点任务,包括三个“完善”、一个“健全”、一个“构建”。其中的重要举措有“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中,自治是社会基层运行的基本方式和依托,法治是自治与德治的保障,德治是社会认同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生动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可以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守正创新坚定和提升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我们一定会通过共同奋斗,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篇章考出我们这一代“赶考人”的好成绩。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