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究竟卡在哪

戏曲进校园究竟卡在哪

邯郸小学生戏剧节常年不断,连云港戏曲校园专场由少变多,南京林业大学戏曲化妆体验别具一格……当前,戏曲进校园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开展。然而,点上有突破、面上难展开,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还没有真正有效形成,离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全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的任务还有不少差距。政策有要求,学校有意愿,学生有需求,业界有共识,可戏曲进校园还是难以全面有效推进,卡在哪里?

经验告诉我们,有堵点才会卡。当下,社会环境变了,生活节奏快了,拖拉的唱腔、艰涩的唱词,使现代人很难一下子转换语境;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外辅导多,分身乏术,很难有心情坐下来慢慢欣赏;戏曲进校园无法孤军奋战,校本教材的编修、课时调整、经费补充等细节的完善一时不到位;戏曲演员借助公共文化服务,让戏曲进校园制度化、规范化,缺少相应的统筹……这都是戏曲进校园工作上的堵点,需要我们在涵养戏曲生态、重构传播体系、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动脑筋想办法。

涵养戏曲生态是根本。戏曲进校园功夫在校外。就事论事,只能让戏曲走近而不能走进校园,解决戏曲进校园卡脖子问题,必须要有系统观、打整体战。校园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全社会的戏曲生态好转了,戏曲进校园就会顺水推舟。培养全社会听戏唱戏爱戏习惯,戏曲自身须回应社会关切。很多人与戏曲之间的隔膜,不是出于不需要,而是不喜欢现在的呈现方式。这就需要戏曲关注社会发展变迁,关切生产生活变革,关怀人们情感变化,剧本创作不食古不化,唱腔身段不墨守成规,演出场所不挑三拣四,以百姓需求为自己的追求,剧本有时代感,台词有人情味,唱腔有时尚风,表演有互动感,让现实题材的现代戏或新编历史剧与现代人的情感同频共振,在戏曲中找到精神寄托,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得到美的享受。培养戏曲消费群体是涵养戏曲生态的关键。能不能让花钱看戏变成习惯,是检验戏曲生态好坏的晴雨表。只有从剧本创作、舞美设计、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去除不合时宜的老陈货,推出雅俗共赏的新调调,闯出一个守正与创新并重、表演与欣赏互动的新局面,这才能赢得观众对戏曲价值的认可,打牢戏曲传承的基础。

重构传播体系是关键。农耕文明孕育的戏曲流传至今,充分证明其有旺盛的生命力。当下,工业文明和网络社会对戏曲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重构传播体系成为戏曲进校园的当务之急。传授戏曲知识、培养戏曲受众,是戏曲进校园的重点。戏曲演员的培养,不能脱离受众,高深的专业讲解、严苛的规范表演,不仅无助于戏曲进校园,相反会让初涉戏曲的青少年望而生畏,进而望而生厌,良好的初衷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只有从戏曲初级知识的普及开始,找到戏曲的故事与现代人的关联,通过雅俗共赏的折子戏让戏曲自带光芒,这才能让青少年从心底喜欢上戏曲。与此同时,还要在校本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专业演员参与、戏曲活动等方面进行流程再造,借助网络传播,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

健全激励机制是保障。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收,不断扩大戏曲“朋友圈”,离不开机制的激励和保障。扩大戏曲爱好者,培育更多的忠实戏迷,大学通识教育要率先突破,把戏曲鉴赏作为选修课计入学分,调动学生看戏爱戏的积极性。对高校艺术门类的学生,要将戏曲鉴赏列入必修课,使其系统掌握一到两个剧种的历史、特点和基本程式,让高校艺术生成为戏曲进校园的新生骨干力量。在中小学教育上,要鼓励戏曲融入各学科,在主科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将戏曲基本理论、关键知识有机融入课堂教育之中,在将其列入考核的同时,对业绩明显者予以奖励,鼓励更多的老师视传播戏曲知识为己任,营造一个有利于戏曲进校园的良好环境。教育主管部门不应仅满足于搞活动,要着眼于戏曲传播能力建设,从制度设计、经费保障、师资配备、工作考核上给予全方位支持,从而形成人人关心戏曲、个个参与传播的生动局面。

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科学把握戏曲规律,充分尊重师生心理,戏曲进校园就会迎来满园春色。

(作者:李广春,系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