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几不管”为“一起管”

变“几不管”为“一起管”

时值盛夏,城市夜生活丰富,可一些“网红”街区的夜间噪音,却让周边居民不堪其扰。日前,本报记者循着投诉线索来到工人体育场西路,在深感这里噪音扰民的同时,也发现了一道待解难题,那就是这条路地处“三街两区”交会处,责任分工不明确,导致问题处理常常“几不管”。

看不见却又实际存在的职责分界线,让人看到了居民的无奈,更折射出传统治理模式的困局。过往的城市治理,多以条块口线明晰治理区域,落实治理责任,这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但也容易滋生“盲点”。特别是在管辖交会处,“各司其职”很多时候就成了“各管一摊”,既然说不清是谁的活儿,那就谁也不抻头、不负责。比如工体西路的噪音问题,酒吧经营不规范,道路设计不科学,无照游商乱摆摊等都是原因,每个问题既独立存在,又相互牵连,多方治理力量如果没有很好的沟通协调,问题很容易越拖越麻烦。

城市治理不能“差不多就行”,而是“差一点都不行”。事实上,精细化治理的要义,就是既细分治理任务,又消弭责任盲区。管辖交会处,非但不应成为“盲区”,反而应当成为“特区”,以此为麻雀,好好解剖出协同共治的好经验来。特别是如今的城市运行,机杼万端正愈发聚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街巷道路也好,商区社区也罢,管理维护固然分属不同责任主体,但并非都那么泾渭分明。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只有强化沟通、密切配合,才能抓准线头、解决问题,让治理水平和城市界面得到系统性提升,反之,僵硬执行、责任割裂,不仅日常管理疙疙瘩瘩,也难把工作做到市民心坎上。

让身边的环境变得更好,这是最基本的治理共识。目前在媒体倡议下,涉及工体西路的“三街两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现场商议后,拿出了治理方案,这充分说明,越是“几不管”越要多沟通。此前,为了解决人定湖北街的边界确权问题,德胜街道倡导设立了“四区五街道边界共治共管机制”;为了破除交界地区环境“街上一朵花,墙内豆腐渣”,西城、丰台两区协同吹起联合哨开展联合执法……创造条件让相关主体坐到一起,讲清责任、划定义务,这同样是“接诉即办”“首接负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天的北京,正在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迈进。治理单元越切越细,治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变“几不管”为“一起管”,化“踢皮球”为“拔掉根”,随着城市治理的“工具箱”愈加丰富,市民的获得感也将越来越实。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