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风》:绣在辽沈大地上的脱贫攻坚画卷

《绣春风》:绣在辽沈大地上的脱贫攻坚画卷

打破单一叙事逻辑 实现阅读的“锦绣”体验

“这是一个流动的故事,也是一个生长的故事。2018年,跟随国家的脚步,辽宁省实现全省驻村扶贫全覆盖,驻村第一书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京满绣传承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户变身的绣娘、科技工作者、艺术家、诗人,他们不放弃各种可能,用各自的努力,共同织绣出一幅‘春风起,万物生’的田野画卷。”

印在《绣春风》封底的这段话,概括了这部作品的立意和主要内容。作者佟丽霞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实地采访,有的村子去了不止一次,进行过深入采访的人有上百位。随着被采访的人越来越多,感受越来越多,创作计划不断调整。“这是一个大旱之年,我看到了驻村第一书记面对枝叶泛黄的山里红树时的无奈;凌晨四点钟就下田劳作的绣娘,收工回来后怎样用彩色的绣线对抗上天的严酷;科技工作者如何用科技的力量实现与干旱的和解;非遗传承人如何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为战胜贫困争取更多的可能;艺术家如何让古旧斑驳的院墙开始承载文化的重量。”

所以,这个“绣”字,也就有了多重含义:具象地、狭义地讲,它是满绣的一个动作;抽象地、广义地说,是所有参与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人,不放弃各种可能,共同在大地上绣出锦绣画卷。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人心生喜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技艺的发展史,非遗传承人杨晓桐的传奇故事,驻村第一书记的脱贫攻坚和基层村民群像,每一项可以单独成书的内容,都变成了作者手中的彩线,时间、空间、单一的叙事逻辑全部被打破,只为了把《绣春风》的故事有机地“编织”在一起,从而实现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纪录片式的场景还原和随处可见的细节真实

佟丽霞有近30年的新闻工作经验,长期工作在新闻一线。她以扎实的采访功底,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前期采访阶段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创作留下了足够广阔的闪转腾挪空间。

《绣春风》一书充满纪录片式的场景还原和随处可见的细节真实。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哈达户稍镇白音昌营子村女人花合作社一句接地气的口号:“我们很年轻!我们很直溜儿!”读了让人忍俊不禁,东北女人豪爽、乐观、积极、自信的一面展露无遗。这句话是佟丽霞在翻看合作社成员马冬梅的朋友圈时看到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我请每一位采访对象为我开放三年的微信朋友圈。”

“她小时候腿部落下残疾,拄着一根接近一米高的榆木手杖,每往前走一步,右腿都不受任何控制地摆动着,打在手杖的下端。这根结实的手杖上下都是圆的,被脚一碰一碰,天长日久,下半部四分之一处竟然磨扁了,要比上半部细了一半。”这一细节,是佟丽霞在辽宁省法库县四官堡村朱春荣家观察到的,成为她走进朱春荣情感世界的开端,进而成为《绣春风》中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天的满绣绣娘朱春荣的脱贫故事中让读者印象深刻的部分。

尽管被绣娘们的坚忍和勇气感动着,被驻村第一书记的坚持与努力感动着,被所有扶贫工作参与者的事迹感动着,但《绣春风》的叙事始终是质朴的、冷静克制的,很多处感情描写即将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希望读者被他们的故事所打动,而不是煽情的文字。”佟丽霞说。

比如这一处:2018年盛京满绣扶贫车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哈达户稍镇分车间挂牌成立时,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在揭牌仪式上笑意盈盈,而在此前一天,前往阜蒙的路上,当她看到雪地上一辆独行的马车,想到了自己10岁时丧父坐马车护送父亲的情景,不禁泪水滂沱。“盛京满绣传承人杨晓桐的故事多次见诸报端,有很多光环,比如商界奇才,天赋异禀,但我更希望她站在大地上,还原她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让她的奋斗更为真实可感,更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佟丽霞说。

尽心尽力为平民英雄造像

《绣春风》一书里,讲述了众多普通人的故事。农村面貌的改变,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喜悦,以及脱贫攻坚的艰难,都蕴含在这些普通人的故事里。

《写在大地的诗行》一章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诗人林雪在村民白嫂子家炕上喝一杯酒,“进屋前,感到委屈装不下,和白嫂子说点儿话,喝一杯,好像也没太多说啥,慢慢就平复了”。这段话,既写出了扶贫工作的琐碎不易,更透露驻村干部入乡随俗的工作智慧。“我采访到了三十多位驻村第一书记,他们专业不同,能力有大小,但是他们都穷尽了所有可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佟丽霞说。

作者倾注笔端的温度,也来自村民的传递。在辽西农村,佟丽霞随驻村第一书记在村里走访,一位老奶奶剪下一枝盛开的木槿花送给她。佟丽霞说:“我没有庭院承载老奶奶的盛情,却永远记得她急忙回屋取剪子的背影和把花枝递给我时殷殷的表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辽宁出版集团出版了系列献礼图书,《绣春风》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也获得了辽宁省出版精品创作扶持。同时,这也是一本线上线下可看可听的融媒体图书。辽海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该书的出品人柳青松在采访中说:“我们有责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为平民英雄造像,他们都是自己幸福生活的主角,是中国拼图不可或缺的一块,他们值得我们所有的用心。”为此,辽海出版社邀请著名设计师、插画家、播音员,让《绣春风》由文字故事变成插图、变作声音,让中国故事传播更远、更入人心。

这一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作品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认可。报告文学作家李宏林认为,作品体现出相当可喜的文学价值。有读者在网络上留言:作者把一个很容易落入高大全俗套或流于说教的题材,写得充满人性、人情之美,丝毫不见脸谱化之嫌。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为此举行了一场多学科座谈会,人类学学者吴世旭认为,该书的写作方式与人类学的民族志有相近之处。书中写到的一个网名“小晃悠她爹”的农村青年,听到自己的故事,禁不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作者的敬意:“没想到我的人生能在广播中出现。想吃啥,明个我给你种点儿,咱有实力!”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