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大湾村:青山绿水入画中 景美民富幸福来

金寨县大湾村:青山绿水入画中 景美民富幸福来

巍巍大别山,映照着英雄儿女的烈火青春。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与大别山区的很多山村一样,集山区、库区和老区为一体,曾经是脱贫攻坚任务中的“硬骨头”。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县,瞻仰红军纪念堂,参观金寨博物馆,实地走访花石乡大湾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同时也把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脱贫致富的决心深深植入大湾村群众的心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殷殷嘱托犹在耳,撸起袖子加油干。转眼间5个春秋已过,大湾村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蝶变”,曾经的荒山坡上立着白墙黑瓦的住宅和民宿,崭新的大湾村游客接待中心拔地而起。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这里远眺雄伟的马鬃岭,近看山村的小桥流水,倾听大湾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时代故事。

“领头雁”坚强有力

“工作队从驻村扶贫第一天开始,就把帮助建强基层组织,协助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打造‘不走的工作队’作为最重要一项工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获得者,大湾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说。

目前,大湾村党总支设党支部3个,共有党员113人。换届配齐村干部6人,平均年龄43岁。在脱贫攻坚中,大湾村实施“生产联手、帮扶产业发展,就业联动、帮带劳力务工,经常联系、帮解生活难题,思想联络、帮提精神状态”四联四帮工程,党员、积极分子、能人大户等115名帮联主体联系帮扶全村119户贫困户,取得明显成效,村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党员主动找党组织领任务,充分发挥了党员的主心骨作用,成为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坚强力量。

村民汪于同家因子女生病致贫,夫妻俩的情绪也一度十分低落。同村党员汪新春主动靠上去联系帮扶,隔三差五就去汪于同家里谈心沟通,并多方联络手艺活增加汪于同的收入,还帮其爱人找到一份学校保育员的工作。日子慢慢过好了,汪于同夫妻的思想彻底转变。现如今,一家三口住在宅改后的新房里,甜蜜幸福。

近年来,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大湾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茶产业及旅游业,积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等工作。建设完成了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群众129户439人;以“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为主导,积极引导和帮扶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依托茶叶资源优势,带动群众就近就业32人,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积极开发民宿旅游、大湾漂流等项目,2020年大湾村过境游客达35万多人次,大湾村变成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明星村。

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还按照“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要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看有没有残疾重病卧在床”的“五看法”,扎实开展精准识别及核查工作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这几年大湾村变化最大的,是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了。以前村民们吃救济粮成了习惯,如今人人都充满干劲;以前村干部没人愿意干,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做贡献。”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说。

余静是2015年7月从金寨县中医院信息科副科长岗位主动请缨来到大湾村参加驻村扶贫的。2016年,她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面立下“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的“军令状”。她一年近300天以村为家,一干就是6年,以超出常人的付出,成为村民眼中的“好闺女”、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如今,大湾村已经摘下贫困帽,余静再次选择留下。她说,驻村6年,增加了自身的经历和阅历,自己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并由衷地为大湾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欣喜,自己能在大湾村工作倍感光荣。

20210810_144306_003

2020年4月16日,朝阳沐浴下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 陈力摄

幸福路越走越宽

如今走进大湾村,每天中午,村里都会响起一首由村民自己写词、作曲的村歌《情怀大湾》,歌中唱道:“啊,金寨山水秀,大湾村换新装;山高水长千万里,迎来百花香……”这首歌唱出了大湾村的新面貌。

5年来,大湾村百姓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湾村访农户、问冷暖,给大湾村党员干部群众提出的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带来的巨大鼓舞。如今在大湾,比勤劳、比致富已经成为新风尚。大家相信,只要干部群众铆足了劲,拧成一股绳,用双手去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绿水青山中“寻宝”,是大湾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大湾村最大的资源是生态资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全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挖绿水青山这座富矿,开展环境整治,大力发展茶产业,种植中药材,一垄垄茶园绿野生金,一片片药材成增收宝库,很多大湾村民因此年增收2000元以上。

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是大湾村脱贫致富的又一有力帮手。当年长满荒草杂树的大山如今山野流翠,以前一进入汛期就涨水的河道,如今泄玉流金,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网上卖货”成了大湾村很多农户的致富经,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大湾村越端越稳、越端越好。

村民陈泽申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家的小院成了“网红打卡”景点,前来旅游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因为小院里仍保留着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围坐一起拉家常时的桌椅摆设。人们看到小院,触景生情,依然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场景。

陈泽申家这几年的生活一年一个样,他自己不算养鸡养羊、种植中草药等收入,光在茶厂务工的收入每月就有2000多元,孙子也在合肥一家公司上班且收入可观。2017年,陈泽申主动申请摘了贫困帽。他兴奋地说:“咱可向总书记拍着胸脯保证过,不怕年纪大,就怕志气短,躺着等帮扶,这事我不干!是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双手真正改变了我家的命运。”

如今的大湾村,村民富了,村庄美了,游人络绎不绝。这个曾经的脱贫攻坚“硬骨头”,已华丽转变为增收致富的幸福乡村。2018年,大湾村实现“村出列”;2020年底,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零。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空白发展到2020年的14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120元增长至2020年的14456元,大湾村的幸福大道越走越宽。

新征程接续奋斗

十公里长的大湾漂流是大湾村最新最美的一张旅游名片。今年,金寨大湾漂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招募了30多名村民为安全员、管理员,每人一个月工资有2000多元,工作4个月就有近万元收入。其他常年在公司上班的村民也有100多人,每人每月工资也有2000多元,更多的村民正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

58岁的村民陈从福,以前在外打工。去年,他得知家门口的漂流公司在招募安全员后,立即报了名,经过培训后上岗,按月领到了工资,今年还打算继续按时上工。“以后不打算出去了,现在村里工作机会多,家门口工作也能有不错的收入。”陈从福说。

在大湾漂流弯弯曲曲的河道旁,有村民开设的农家乐,村民杨习伦家的农家乐就在其中。村“两委”为他申请政策支持,积极帮助他发展旅游产业,如今他的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楼上是民宿,楼下做农家菜。赶到节假日,7间客房都住满,一个月收入七八千元。”杨习伦的妻子肖细雨脸上挂满笑容,“这都要感谢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的大湾村游客接待中心,集大湾村发展展陈、农特产品展示、农产品网上网下交易、体闲体验于一体,与村里的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馆相得益彰,成为游客来大湾村的必游之地。村民杨秀梅家既开着农家乐,还在游客接待中心门口开了个小卖部,她说:“最近我们村的人气特别旺,每天来的游客有几百人,10名旅游讲解员有时都忙不过来,购买我们当地土特产的人也特别多。”

如今的大湾村已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全村共有34家农家乐,民宿有近500个床位,去年在大湾村吃住游的游客达十几万人次。

“中国特色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生态文化村”……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殊荣。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捧回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更是全村人一辈子的骄傲与自豪!

今天的大湾村村民,正稳步迈入从脱贫向致富跨越的崭新征程。“7月1日上午,我和大湾村的党员群众一起收听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宣布‘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正是我们大湾村的写照。亲历了大湾村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我对总书记的讲话感同身受!”余静满怀信心地说,“在新的征程上,大湾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将不忘初心,走好走稳茶旅融合的特色发展路,让大湾村飞奔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