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周延礼:促进金融资源顺畅流动 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

二、金融行业如何助力“双循环”新格局

第一,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客观上在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各行业之间形成了发展“梯度”。我们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西部地区既可通过接受来自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又可为“腾笼换鸟”后的东部地区发展更高等级产业提供市场,由此形成东西部经济的互促型升级。

第三,形成以国内循环为基础的社会大分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分布在不同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西部的生产能够给东部流通、分配提供一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样可以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尤其是对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的社会大分工提供一些条件。

第四,降低循环的成本。大力推进高速铁路、特高压、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国内大循环的基础设施体系,降低物资流通、能源输送、数据传输等的运输成本。

第五,加强国内大循环的法律保障。重点是加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关于“放管服”改革,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也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了很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政策。比如,上海推出的“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模式,就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同时还要降低循环中商品和服务的交易费用,增进国内大循环的法律保障。

第六,完善循环的渠道。推动新一轮流通革命,以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支付结算体系为重点,全方位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运输和征信为支撑,形成商品与金融的顺畅循环。

三、“双循环”新格局下金融业的责任与发展

金融业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活,经济这盘大棋就活了。我们要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充分运用金融手段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推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

灵活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积极开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构建完善现代普惠金融体系和绿色金融体系,带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在做好金融服务时,还要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靶向施策,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探索总结一批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是金融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同时也是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连接点,在国务院批复的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实践中,金融开放创新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涵盖了跨境投融资便利化、金融制度供给优化、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等。

此外,要加大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力度,持续推动各项举措落地,尤其是落实制造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等方面的举措,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质量和效能。同时,继续统筹抓好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加强区域特色金融改革与创新,深入探索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落实好各项具体要求,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继续努力。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