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胡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今天,很高兴与大家在一起交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个题目很大,但是十分有意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百年的漫漫历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民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一条带领人民走向现代化国家的成功道路。同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2021年也是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这两个重要时间交汇在一起,对于我们来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十分有意义。

一、什么是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现代化是一个抽象的、动态的概念。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现在的时代发生的变化”。人类社会走到今天,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富有现代特征的时代,是人类社会或现代生活中人的现代特征的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和现实活动。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体现为各种文明要素特别是现代文明要素的发展、选择、传播、交替更新的过程。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向现代方向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现代化:

一是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主要表现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各个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

二是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范式转变。它发生在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最典型的是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发展或者政治制度的发展,其背后必然是文化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发展,核心是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它是一种文明的进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本质是人的范式转变、人的文明进步。

三是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目标。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将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目标,按照实现程度,体现为基本实现、平均实现和全面实现,主要以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然是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水平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排行榜中排在前列。

(二)现代化发展模式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在世界各国出现过多种现代化发展模式,各国基于国情有着不同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工业革命以来老牌资本主义的英法模式,二战后兴起的美日模式、德国模式、苏联模式,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龙”赶超模式和正在崛起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总体上讲,从发展路径来看是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大的跃迁,并由此带来深刻的社会形态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三)现代化发展过程和现代化路径

学者们一般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结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来看待现代化发展过程和现代化路径。

从技术结构来看,工业革命之后,一个国家的技术结构主要表现在工业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以及知识化、智能化等方面。

从社会形态来看,城市化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乡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除了提供现代化的农业之外,慢慢变成了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

从福利水平来看,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福利化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不断扩大,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特别是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国民素质不断提高,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包括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从政治形态来看,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越来越民主,社会法治程度越来越高,公民权利和社会意识不断觉醒。

从开放程度来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必然越来越开放。同时,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

(四)关于世界现代化研究

20世纪九十年代后,学者们对于现代化的研究更关注技术变迁、制度变迁和社会文明发展规律。同时,现代化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我们比较熟悉的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他研究20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现代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关系、关于三次产业的关系。还有经济学家钱纳里,他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部门生产活动的系统变化,通过产业结构来看各个国家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历程、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的关系。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提出了主导产业理论,对近现代以来工业化的历程进行分析。罗斯托经济起飞理论是现代化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们从经济现代化入手研究产业现代化,慢慢地更多关注社会变化。20世纪,未来学家托夫勒写了《第三次浪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有学者进一步从技术经济层面研究社会变迁,对未来现代化的历程进行分析、预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制度经济学学者罗斯,从产业结构的研究上升到经济史的研究,研究社会变迁、制度变迁。美国学者亨廷顿写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也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研究现代化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同时,学者们对于现代化的研究也从经济产业结构上升到对现代化本质和内涵的研究,即社会制度的变化、人的思维方式变革以及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都是从过去的经典现代化研究到后工业社会的研究,再到反思这两次现代化对人类文明的变迁来研究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的。过去仅用单一的经济指标,现在在擘画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多地用人类发展指数。这些指标体系不仅仅是经济结构或技术结构,更多地体现为社会治理、生态方式等一系列人的因素,这些因素都融入现代化发展历程中。

我国也有一些著名学者,像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谭崇台教授,他们将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国的二元结构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还有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结合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规律。

下面,我们归纳一下现代化包含的主要内容:

一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18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前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源自工业技术革命掀起的社会变革浪潮,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创造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制度文明的现代化。生产力发展带来人与工具、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国家运行体系发生变革。

三是人的现代化。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人类劳动方式、消费方式、文化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等变革,进而影响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人的现代化包括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前者涉及人口类型、人口结构、人的身体健康程度、人的文化素质水平等;后者涉及人的思想认知能力、心理实践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