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中国文化生命力的坚韧性
作为人类历史上千年未曾断绝的唯一文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有自,而且能够不断吐故纳新,实现自我革新。这是中国文化坚韧生命力形成的关键秘诀。中国文化历经五千余年的传统社会发展以及近代以来的深刻社会转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实现了最新一轮的文化革新。革新的中国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而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面貌呈现于世。文化不是完全割断的,它有传承,又有发展;有继承,又有创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成果的深厚积淀和民族发展的丰厚养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依靠智慧和一代又一代的勤劳努力,创造了璀璨而独特的中华文明。
2.革命文化
近代之后,传统文化遭受西方文明的极大冲击,几近濒危。许多社会有志人士开始学习和吸纳西方文明中的有益部分来有意识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历史斗争中第一次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扬帆起航。在长期的历史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革命文化的诞生与发展。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融合创新,是长期历史革命过程中凝结而成的宝贵文化成果。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革命文化重要部分。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继承、创新和发展既有文化成果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开创的新的文化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指导、智力支持和成果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地表现为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一系列精神文化成果,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和中国人民爱国敬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廉洁奉公、服务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团结战斗、勇于拼搏的精神文化特质。
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生命力的坚韧性。
(二)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机制,坚持社会效益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基本内涵,也是其优越性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事业向来十分重视,对文化制度建设也非常重视。1942年,尚处抗日战争艰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便在延安专门召开文艺座谈会,制定了党的文艺方针,并全面开展文艺整风运动。在此次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革命文艺工作的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并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此次文艺座谈会有力推动了根据地文艺事业的发展,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涌现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高度评价和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对中华民族以及对世界的重要价值,指出中华文明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完全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服务。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提出了如何解决好繁荣文艺、发展文艺的一系列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并对新时期文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党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全面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底气和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几个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所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短短24个字,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内在的先进性、广泛的包容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长期奋斗伟大实践的思想成果,既联结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光明前途。这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重要部分。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当前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应用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理论命题的重要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所提出的文艺工作“为了谁?”之问的全新呼应与回答。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就是要突出人民在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三,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重要特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既是不断改进和创新文化宣传工作和机制,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面对西方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夺取国际话语主动权的现实需要,更是在全国、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团结人民群众、动员社会文化宣传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当前发展阶段,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只有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才能牢牢掌握文化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第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这既是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也是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重要体现。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文化产品除了本身的商品属性,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和监管,不仅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关乎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各项文艺创作工作和文化管理工作就必须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与其他制度文明的重要区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突出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机制,坚持社会效益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突出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优越性,这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