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6-0034-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最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观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不仅是引领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而且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新里程碑。

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划分民族的标准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最高利益。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于这个孕育于中华大地、超越了单一民族(或族群)边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的超大型民族共同体的看法和认识,构成了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观是从整体的观点和民族的视角,看待中华民族与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立场和观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民族观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国“天下观”下的中华民族观、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华民族观和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民族观。

古代中国“天下观”下的中华民族观。古代中国的民族观,总体上看是“以文辨类”。一般依据不同的群体文化特点区分不同的民族,并且强调教化与文化熏陶的作用。传统文化尤其是“天下”观念对民族共同体的影响巨大。在某种程度上,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可以说是“天下观”下的中华民族观。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社会现实和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已经演变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统和思想基础。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在几千年的演变进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客观上凝聚为一个自在的中华民族,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与外国列强的抗争中实现了自觉。政治上的长期的“大一统”或者在几个政权并列时期对政治上“大一统”的追求,形成了中国“大一统”的文明传统。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在近代遭遇了严峻的挑战,生存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危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作为中央之国的信念、知识、理论逐步发生动摇。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从而开启了传统民族观(天下观)向近代民族观(民族国家观)演变的历程。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从地理、社会、自然、心理等因素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他的总体看法是:“一、中华民族为一极复杂而极巩固之民族;二、此极复杂巩固之民族,乃出极大代价所构成;三、此民族在将来,绝不至衰落, 而且有更扩大之可能性。”他批判那种“只知有天下有朝廷有自己而不知有国家之旧时观念拘囿”,指出国家是民族立于世界最有力的保证,要求将中国疆域内各民族统合至中华民族之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梁启超推崇当时西方及世界许多地区兴起的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含义中的“民族”概念,将之视作“谋公益而御他族” 的法宝。他正是要用具有民族主义意涵的“民族”这一新的思想资源,谋求中国的社会整合与国家强盛。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基于推翻封建王朝腐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需要,利用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理论,提出“驱逐鞑掳、恢复中华”的口号。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告:“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他进一步提出要打造以中华民族为国民身份认同的现代主权国家。

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民族观。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国情相结合,探索形成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新理论和新道路。这条道路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其主要任务是依靠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团结带领民族资产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任务,建立权力真正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新中国。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将中华民族界定为由“汉族”和“蒙、回、藏、苗、瑶、夷、番”等各少数民族组成的统一体,并指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团结中华各族,一致对日”。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华民族的内涵作出更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各族人民“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然而,一旦完成推翻国民党腐朽政权的革命,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之后,如何对待革命过程中民族因素和阶级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国家内部各民族的地位,并处理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民族关系,就成为新政权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一直没有改变。70多年来,不论是新中国初期进行民族识别、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完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惠扶持政策,我国的民族工作实践开展得扎扎实实,成就斐然。每个时期党都对民族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梳理。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归纳提炼了新时期民族理论的“十二条”,要求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该次会议将民族定义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国情实际对民族概念作出的新概括。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概括为“八个坚持”。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将“八个坚持”进一步充实提升为“九个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引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要在宣传教育方面下功夫,还应该强调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根本任务和方向。构建新的中华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的继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是中华民族观理论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观。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身作为新中华民族观的核心,不是对以前我国民族研究理论观点的否定,而是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理论逻辑提供了新思路。

新中华民族观的继承性。以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为基础,中国的地理版图和生存空间保持着巨大的稳定性。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的各民族及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建立的地方性政权,都始终把追求国家统一、政治一统作为自己的追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继承维护国家统一、坚持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同时,把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主义思想引入中国,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民族理论,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资产阶级的民族理论进行了彻底改造,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国情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探索形成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新理论和新道路。从古代中国“天下观”下的中华民族观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华民族观,再到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民族观,主体是中华民族这一事实没有变,概括这一事实的中华民族观念始终保持着连续性和一致性。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中华民族观,可以更好地体现对中华民族观的继承,最大程度地在各民族间凝聚共识,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中华民族观的创新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需要建立一个国家范围内所有群体和公民个人均认同的新概念,也就是促进政治整合、文化包容、社会团结功能的国家民族观念。进入新时代,提出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新中华民族观,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新综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这一新概括是对具有鲜明同质性特征的狭义民族概念的超越,其回应的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实现国家整合的必然诉求,彰显的是多民族国家内部成员对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更强的凝聚力。新中华民族观的核心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概念界定,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同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主张,现代民族国家应当采取社会主义共和国形式,以更加广义的国家民族概念来组建政治国家,并且认为国家应该成为无产阶级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的政治组织形式。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新中华民族观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特色与现实关怀,其当代构建不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合二为一,最终造就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底色,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共同体主张。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可以有多个维度。其中最核心的特征包括: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自己家园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精神,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之中,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中,“经历了一个随着‘中华民族’观念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过程”。密不可分的经济社会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兼收并蓄”,在长期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中形成了巨大的共同性,凝结成紧密的共同体,客观上形成了超越本民族范围的超大型民族实体。基于共同历史记忆基础上的中华文化认同。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实现了民族自觉的中华民族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与奋斗,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巨变,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升华。在当代,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不断强化,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中华民族日益成为“包容性更大、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意义

新中华民族观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人民的主体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形成的博采众长的民族观。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核心的新中华民族观不以同质性为指向,而以共同性为目标,对于增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友谊,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进一步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中华民族观的理论意义在于,厘清了民族研究领域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新中华民族观与其他民族观的最大不同,在于对民族现象中的共同性、同质性、差异性三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准确的区分,即共同性不等于同质性,共同性包含同质性和差异性。新中华民族观是追求不断增强共同性而非同质性的民族观,强调把中华民族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自在并不断自觉的实体,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是一个需要在新时代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进行建构,进一步建设的自为的实体。新中华民族观关于民族现象中共同性、同质性和差异性关系的理论创新,为我们厘清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外延的关系、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关系以及中华文化与56个民族文化的关系。

新中华民族观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新文化观。新中华民族观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综合。新中华民族观吸收了上述各种文化的精华成分,从而对民族现象有了更加理性且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认识。新中华民族观是一种在对民族文化现象的反思和借鉴中产生的民族观,彰显了鲜明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时代民族现象的文化解释,体现了对“一与多”“共同与同质”“共同与差异”等基本问题的辩证把握,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种新文化观。

新中华民族观的时代意义表现在,为统筹“两个大局”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凝心聚力、团结合作的中国力量。从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入手,有利于澄清人民群众在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等方面的困惑,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深入推进“五个认同”教育,更好地把爱国主义思想和正确的“五观”内容植根于青少年灵魂深处,为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和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中华民族观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方向,突出强调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中华民族观的工作意义表现在,为推进民族工作改革提供新的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观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导意义。新中华民族观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思维,更加理性科学地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为民族工作的改革优化提供了基本原则,为民族工作具体改革措施提出了时代标杆和发展方向,将对推进各领域、各地区的民族工作发挥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

[9]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10]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