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

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对党员干部而言,领导职务越高,意味着面临的批评和监督也就越严;只有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自觉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获得推动事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不衰动力。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又自觉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既是一道“防火墙”,可以约束我们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也是一套“杀毒软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或不足,不至于酿成无可挽回的大错。更加主动和自觉地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用群众的眼光衡量我们的工作业绩,用舆论的批评修正我们的工作方式,用社会的关注确定我们的工作重心,用各种层次的监督净化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才是对待批评和监督的正确态度。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对待群众批评和监督,能否做到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实质是能不能真正实践党的宗旨,把人民当作国家主人的问题。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摆正位置,把群众批评和监督当作一种警戒、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但要学会倾听,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特别要认真听取不同意见,不断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还要放下架子,“零距离”倾听民声、“零障碍”了解民情,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改进工作。

互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更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也给群众批评和监督提供了新途径、新手段。现实中,一些地方设置举报专区、开设廉政留言板和加强交流互动等形式,在群众身边设立微信公众平台、开通随手拍一键举报等做法,让群众监督更加方便快捷,让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无处藏身。这就启示我们,既要做好信访这一“送上门的群众工作”,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更好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对群众和媒体反映的重要信息和线索及时跟进,让网络成为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的新渠道。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动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需要严格的制度作保证,推动各类批评和监督机制衔接、协调,增强批评和监督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方面,通过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公开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等,逐步扩大和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相同步,真正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活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群众举报线索和监督意见的受理、核查、反馈、落实程序,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确保群众批评监督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让群众的利益得到及时维护。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切实把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当作一剂良药、一面明镜,主动接受人民群众批评监督,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能在保证党员干部个人健康成长的同时,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 (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2/0808/1175700.shtml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静静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