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完成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并肩战斗,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强敌,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赢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基础、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因此需要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毛泽东同志曾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3年,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论十大关系》中讲到了十个问题: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党的八大也提出了很多较好的政策,在这些正确的路线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向前发展。
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1956年7月14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徐徐驶出装配线。“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在这个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