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稳步迈向复兴征程的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一书从理论高度阐述其核心地位,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号召“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铸牢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融入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解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与新时代发展需求,是政治认同、文化归属、价值共识与实践行动的高度统一,其本质在于以共同历史记忆为纽带,以共有精神家园为依托,以共享发展目标为要求,最终指向构建全体中华儿女对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深度认同,强化“共护国家统一、共担复兴使命”的行动自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挖掘与整合是使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要主动向学生传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历史文化教育的内容,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历程,强调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贡献;传递理论与政策教育的内容,讲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传递国家认同与爱国教育的内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文化认同与交流教育的内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要加大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力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角度,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继往开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路径深化:多维视角下思政教学模式的立体重构
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信息平台,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理念,如制作短视频、动画、情景剧、微电影等,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增聚人气。
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采取情感浸润式教学,营造生动、有趣、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深刻感知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幸福美好。采用讨论课、辩论赛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涉及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讲出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及兴趣方向,自主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文艺作品,并将自我学习结果多平台多样化分享展示,在丰富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通过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比如结合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视角深入探讨民族问题,在拓宽学生学术视野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渊源、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的认识。
要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办公室或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定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确保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三、协同践行:构建家校社企主体联动的教育生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全员参与、全域渗透、全程贯通的教育生态体系,形成学校文化浸润、家校社企协同联动、实践平台支撑的协同培育格局。
一方面,在校园文化生态建设方面,可以在物理空间中,设置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标识,如文化墙、雕塑、宣传栏等;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以校训、校徽、校歌等具象化精神标识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践行载体中,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络平台等媒介,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宣传阵地建设,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通过举办多民族文化艺术节、传统节日庆典、学术讲座、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展览、班团活动等活动,展示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要在秉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强化学校、家庭、社区、企业、社会之间的联动和配合,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渠道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支教、民族文化活动、团日活动、社区服务、企业公益项目、社会志愿服务、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技艺振兴等真实社会情境中理解“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和价值,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精神基因中,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携手绘就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幸福画卷。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基金”统战专项重点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项目号:24TZ03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文凤,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任伟,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