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林峰 :无边风月在中秋——中秋诗词赏析(4)

(六)最富想象的中秋词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为什么说辛弃疾这首作品是最富想象的中秋词呢?这首作品把神话传说、天文地理,都融进了作品当中,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其在豪放词方面的贡献不亚于苏东坡,而他本人也是一个文武全才,不仅能够填词作赋,而且能够挥刀上马,带兵驰骋。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投靠当时的起义军领袖耿京,做了一员大将,还曾为耿京追杀叛徒。当时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义端和尚,此人因受不了起义军队伍的艰苦生活,趁机偷走耿京的帅印并带着几人逃跑了,耿京勃然大怒。义端和尚刚好是辛弃疾手下的一个小头目,辛弃疾就向耿京立下军令状,说不把义端叛贼捉拿归案,就提头来见。结果义端真的被辛弃疾追赶上了,然后他当场就把义端和尚斩首示众,夺回帅印。辛弃疾是一个有着敢于上阵杀敌的豪气的军人。因此,在这首作品当中,也可以看到辛弃疾的豪迈和浪漫。

为什么辛弃疾会写这样一首词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在中秋夜,与词人一同饮酒达旦的客人借着酒兴突发奇想,说前人只有待月的诗词,还没有人以送月为题材,于是便有了这首尝新的送月之作。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然后辛弃疾自问自答:“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在千百年前,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也是他对大自然的追问。在对月亮的出没作了猜想之后,词人又针对有关月亮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是不是天外空空荡荡无涯无际,只是一股大风把明月送走了?随着月亮的消逝,中秋也过完了。“飞镜无根谁系?”词人又展开想象,把月亮比作明镜,明月高悬,千年不坠,是不是有神仙把月亮挂在天上的呢?“姮娥不嫁谁留?”月宫的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传说陈述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疑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忧虑不解。以下便针对这种说法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由“怕”字领起,是写词人的担忧,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他真担心海中往来奔突的鲸鱼,撞坏了月宫中的华美宫殿。“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传说中月亮上面还有蟾蜍和玉兔,词人禁不住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结尾两句更进一层,对月亮运行经过海底的说法提出问题。“无恙”是对上边疑问的总结,是说如果月宫中的房子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蛤蟆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渐渐地会变成如钩的月牙呢?这首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神奇的想象。

赏析综观《木兰花慢》,既未思乡寄远,也未怀古伤今,而通篇摹仿屈原“天问”体,就明月西沉之去向连发九问。自问自答,与众不同。这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之艺术气魄。该词豪纵跌宕,读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且多用散文句式入词,使词作更显挥洒自如,不可羁绊。

(七)最深情的中秋诗

我们再来看看最深情的中秋词——宋朝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的《中秋闻笛》,写得深情万种,哀婉无限: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朱淑真被称为“断肠诗人”,在凄苦、孤单、哀婉的生活氛围中走完了她的人生。朱淑真为什么会有如此凄苦的人生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所嫁非人。朱淑真的父母因为好攀高枝,不愿意把朱淑真嫁给她的意中人,而把她嫁给了一个官员。结果朱淑真的丈夫又是一个不求上进、平时好吃懒做的浪荡公子。

丈夫无所作为,又人品不佳,给朱淑真的心灵带来了很沉重的打击。最终,她与丈夫离婚了。在古代,离婚被视为不守妇道,因此她离婚以后,在家里也遭到父母的冷遇。北宋末年,朱淑真流落到了当时的首都汴梁,即现在的开封。到了开封以后,朱淑真的情况发生了好转。因为当时的宰相曾布的妻子魏玩,不仅精通文墨,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名噪一时的才女。魏玩知道朱淑真到了汴梁以后,把朱淑真招到府上。朱淑真就在曾布的宰相府里,度过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

在宰相府里,朱淑真也碰到了她的意中人。因为古代的官员家里,都养了很多幕僚,其中有一位男子,与朱淑真年岁相仿,是一个文人学子,这个男子跟朱淑真很谈得来,俩人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美满日子。但是不久,因为金兵南下,汴梁失落,首都失陷,朝廷都搬到杭州去了。朱淑真与那名男子也失散了。然后,朱淑真又流浪回到了她的老家杭州。当时,她的父母在杭州还是安定的,因为金兵没有过来,所以她就在杭州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回到老家以后,朱淑真又碰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加上家庭对她的不敬,父母对她的不爱,以及她对心目中意中人的向往,最后抑郁而终。

这首作品就是朱淑真回老家以后所写。在中秋的夜晚,听到一阵笛声传来,她就在想,笛声是哪里来的呢?是谁吹奏了这么凄凉的笛声呢?这让她产生了许多过往与现在生活的对比,情人离别的痛苦再一次在她脑海中闪现,让她倍感孤苦、清冷和伤感。前面两句是铺垫,但也写得文从字顺,充满诗情画意。但最精彩的是后面两句:“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诗中说,她听到的笛声虽然很凄苦,但是如果在一般人听来,它并不是断肠声,甚至是很舒缓的一段音乐。为什么在朱淑真的耳中,它就成了一种断肠的声音呢?其实是她在没听到这个断肠声之前,肝肠已经断了。也就是说,她早已肝肠寸断了,因为爱情的打击,已经让她无法自已,这种让她心如死灰、肝肠寸断的感觉是早就有了,并不是她听到笛声以后才产生的。诗人这样描写,让整首作品的伤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诗人才会有“自是断肠听不得”的体验。

朱淑真去世以后,后人将她的诗作整理成册,题名为《断肠集》。因为她的作品很少有欢快的描述,都是一些凄苦、悲怆、伤感的场景描述。本诗最后两句“断肠”两字的反复出现,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同时也把朱淑真的哀怨人生表达得更加深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