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从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问题出发
我们要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对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以及区域、城乡、群体差距,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政策重点聚焦体制机制
1.聚焦区域差距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均等化这一重要理念,不仅强调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把均等化聚焦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还强调了均等化对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意义,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2.不断把均等化原则具体化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继续强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该规划建议提出:“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十二五”规划建议在继续强调完善财政体制的同时,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这一具体问题提上议事议程,继续推进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并对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各类主体的角色给予定位:“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这里强调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多层次供给能力”“多样化需求”可以被视为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也是在考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供给主体、需求主体的规划,这进一步深化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以上内容在2022年1月10日颁布实施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3.不断丰富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丰富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同时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特别强调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这些目标,必须通过完善居住证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与“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相比较,“十三五”规划中,党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认识更加具体,内容更加丰富。
三、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1.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党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根本目标,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手段,确保全体人民享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福祉,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托底,增进欠发达地区民生福祉,实现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在编制“十三五”规划过程中,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转移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密衔接,服务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这是在编制“十三五”规划过程中有关部门和专家特别关注、重点讨论、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实践证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向新水平,使其适应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要求: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满足更高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全面部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反映了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时俱进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2020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要求,“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市场一体化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