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平谷区汇聚人才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平谷金海湖畔,民宿归心山居建起了二层露台。民宿主人孙中奇登上露台远眺——

秋日的金海湖,白云舒卷倒影入湖,就如同他此刻的心境,身定气闲。

孙中奇曾是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的一名调度员。返回乡村还是留在城市,主动创业还是在体制内奋斗?孙中奇举棋不定,甚至投过硬币仍难取舍。直到有一天,金海湖镇负责人找到他:“全镇已经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开发农业旅游休闲功能这块了。”孙中奇才一扫胸中憋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平谷区立足服务首都发展大局,以党建为引领,建设“农业中关村”,在盘活当地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引进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奔赴山海,在绿水青山间绘就产业重振、人才回归、文化再兴的美丽画卷,不断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引才:不信东风唤不回

每年5—9月,平谷区22万余亩桃园里,大桃渐次成熟。进入采摘期,空气都是甜的。对大华山镇前北宫村党支部书记常富东来说,儿时的记忆就是与大桃飘香紧紧连在一起的。但这香气里,又带着一丝苦涩。

大华山镇属深山区,昼夜温差大,土壤里铁、钾含量高,便于糖分积累,规模种植桃业已有60余年历史。“干农活很苦。大桃若想种得好,得像养孩子那样精心——从春种到秋收,一年要经过150多道工序。”常富东回忆,每到收桃季节,他凌晨两点就得起床,跟父母排队等桃贩子,“排在第一个,桃价最高。越到后面,桃子就越卖不上价,心里就越凉。”泪水在父母的眼眶里打转:“当农民没出路,你好好读书,出息了就别再回来。”

在农村当农民,真的像父辈说的那样没出路吗?大学毕业后已在城市打拼多年,常富东心中仍深埋着这个疑问。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力资源本就薄弱的平谷区,人才外流现象愈加明显。有些深山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60岁以上人口比例接近50%;年纪渐长的村民无法承担繁重的农活,只好咬牙砍下曾经结满果子的枝条,良田逐渐撂了荒。

储备人才匮乏,也影响着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两委”建设。村民收入上不去,仅靠各种补贴摆脱不了生活的窘境,村“两委”的凝聚力也随之下降。同时,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一些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到了村一级很难有效传达下去。

痛定思痛。2021年平谷区酝酿出台《高质量发展人才汇聚计划(汇谷计划)实施办法》,并制定了多项人才服务配套措施,涉及住房安居、交通出行等多个方面。

平谷区向人才抛出橄榄枝的消息不胫而走。

硕士、博士甚至院士带着项目、带着资金相继来到平谷。已回乡创业的常富东心更定了。他不信,农业没有出路,在农村就富裕不了。几点光照在哪片果园、哪个位置的果子最甜,常富东心里有数;不同品级的桃子什么人愿意购买,他反复盘算。在平谷区给予免税、农业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的帮助下,常富东注册成立华老头果蔬产销合作社,摈弃整箱桃、整棵树定价的粗放售卖方式,将大桃按品级直接卖到不同消费场景。“最终目的,就是把议价权还给农民,让好桃卖出好价。”常富东说。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务农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是我回乡的初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常富东干劲更足,“经过多年的市场深耕,今年我们村的果农可以将品相最优、口感最好的桃子卖进北京最高端的超市,4粒能卖到288元。”

常富东并非个例。平谷区委区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让更多受过教育、热爱农村又有相关技能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平谷区承载吸附能力逐渐增强,一批农村领军人才脱颖而出,乡镇人才储备有了根本性好转。现在,平谷区乡镇班子成员全日制大学及以上学历提高近20%,41岁以下干部占比49.98%。

用才:让新农人人尽其才

“北京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如果离开农业高科技,是不完整的。”平谷区委书记唐海龙说。北京推进农业科技化的资源禀赋极具优势。平谷区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将政策、土地、资金等资源向那些有闯劲、有韧性、爱农村的新农人倾斜,柔性引进一批科技书记、博士硕士和能人巧匠,引导他们以新的农作物品种、新的技术设备甚至新的生产机制赋能区域农业发展,缩短从实验室到农田、从农产品变商品的距离。

2019年,峪口镇西樊各庄村流转150亩良田,镇、村两级拿出500万元,交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福锁牵头成立的科技小院运作。

在村民张大启眼里,科技小院的院长、硕士研究生王雯欣和乡亲们没什么不同。这个城市姑娘把作息早已调成了和农民一个样:早晨四点半趁着太阳没出来,跟着村民去干活;下午太阳晒得发慌,大家一块儿收工回家。

但张大启觉得,她看起来又不太一样。白天,村民埋头种植,她拿着卡尺边种边记录数据,遇到病虫害,自己好心帮她洒农药,姑娘却说蜜蜂在授花粉,目前害虫还在可控阶段。

2022年9月,王雯欣试种的5亩可食牛奶甜玉米成熟了,这种玉米不仅按根卖,而且价格比张大启的玉米贵了近10倍。

张大启无法理解一根甜玉米背后的供给侧改革,却真实感受到了科技赋能结出的硕果。“明年,我们腾出几亩地,跟着你干。”得到村里老把式的肯定,王雯欣心里说不出的畅快。看着试验田中满眼的苍绿,王雯欣说:“这就是我的‘论文答辩’。”

在支持新农人潜心修炼“在地里种什么、怎样种好地”的内功的同时,平谷区也在尝试突破“由谁来种、为谁而种”的外部天花板。

2021年,已经在城市拼搏16年,成为一家传媒公司市场总监的岳巧云,准备回到刘家店镇北店村,成为职业桃农。她给那些年老体弱又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民多了一个选择——由自己的团队为他们提供农活服务菜单。这个菜单涵盖果品种植、销售等全部环节,在不进行土地流转、不改变承包关系的情况下,将小散户桃园联结起来改造为标准同一的规模化果园。

本是一件好事,村民却不认可——

“你们有啥本事,到老把式的果园来赚钱?”

“乡镇里的土专家、田秀才、金剪刀,都在我们这儿,个个是能手。”

为取得农户信任,岳巧云决定以最低价格与农户签约。为了高效运营,她希望能从政府那里得到一点支持。

她没想到,这一点支持来得比想象中更快、更足。2021年,平谷区发布《桃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乡镇试点奖补政策工作方案》。依据这个方案,每年服务结束后,桃农可以对岳巧云们打分评价,政府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和补助。

试点第一年,岳巧云公司获得的奖补资金就抵消了运营成本。岳巧云信心倍增。2022 年,公司服务的桃园从600 亩扩大到了2000 亩。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可吸纳6到7个农民稳定就业,17个灵活就业。平谷区引导新农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拓展的是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渠道,增强的是更多农民对农业的信心和认同。

育才:厚植沃土留住人才

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曾经凋敝的农村重焕生机,成为新农人实现创业梦想的热土。电商平台拼多多发布的《2021年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2021年平台新农人数量增长为2019年的4.3倍。但新农人创业,远非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有的空有一腔热情,却能力不足;有的囿于资金缺口,不得不中途退场;还有的遭遇水土不服,黯然离开……

如何提供优质的干事创业土壤,用最大的诚意将有韧性、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留下来、使用好?“这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道考题,它关乎人才队伍建设,更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平谷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孙靖说。

党建引领,产业主阵地上建堡垒。今年,大华镇大华山村的带货主播方芳家收入增长了10多万元。仅大华山镇,像方芳这样由果农转为带货主播的新农人就有3000余人。方芳们看得见的是手中收入的增加,看不到的是这背后村、镇、区三级党组织的发力。

村级层面,各村“两委”积极推介果品,大桃销售额成为“五好党支部”的重要考核指标;镇级层面,大华山镇党委与各单位进行组织共建,并倡导开办电商学校和网红直播厅,帮助果农引流;区级层面,区委区政府通过建设大流量物流网络,压缩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现在一箱桃的运费从20余元大幅降至6元,从树间到舌尖仅需几个小时,覆盖到更广的群体,让果农得到更多实惠。一系列政策的支持,让平谷区10年间大桃电商销售份额从几乎为零升至2500万公斤。

深化改革,涵养土地生财富。农村普遍存在着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等结构性问题,阻碍着新农人将自有品牌推向高端消费场景的脚步。平谷区各镇党委以流转土地的方式,提高规模化种植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

峪口镇西营村“两委”顶住压力,流转2000亩村民的土地,进行为期3年的生态涵养,种植有机大桃。2022年,全市首个“盒马村”落地西营村,让有机大桃得以走进盒马门店,走进更多家庭。今年6月,盒马生鲜还专门推出“雹伤桃”,让果农彻底告别看天吃饭的过去。

培育土壤,美景里面出钱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自然禀赋极佳的金海湖镇,镇党委要求调动一切资源,着力开发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打造“横过来的五星级乡村度假酒店”,为壮大寄托着新农人乡愁的精品民宿培育土壤。现在,金海湖镇打造了10个主题露营地,让车行画中,人游景里,为民宿运营者引流。仅红石坎村,就新生了30余家不同风格的民宿,100余名村民再就业。

十一长假前,原本反对孙中奇辞去工作的父亲打来电话:“你二叔家也想开间民宿,你啥时候回来给参谋参谋?”这通父子破冰的电话,是新老两代农人在观念上达成的和解,更是对乡村振兴的共同期待。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