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是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完成好这一目标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化到社会再生产运动和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供给看,体现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企业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体现为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高级化的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需求还能够引领供给体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供给体系创新和结构变革又不断唤起和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体现为能够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分配看,体现为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大小,最终实现共建共享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宏观经济循环看,体现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畅通,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生产力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化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之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作用使然。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高质量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受阻,出现堵点、断点,宏观上就会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库存增加、资金链断裂、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减少等问题,从而降低经济发展质量。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内化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之中。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化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中。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是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加快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尤其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须加快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构建制度型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必须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清晰指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路,进而揭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首先,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激活高质量发展存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总产品实现理论认为,社会总产品需要(总需求)是社会总产品生产(总供给)实现的必要条件。发展质量到底高不高,归根到底还是看社会生产的产品能否得到实现。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总供给)完全被社会需要(总需求)认可,并赢得消费者的“货币投票”,产品质量(发展质量)才是高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目的就是解决社会总产品实现是否顺畅的问题。客观地讲,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告别了供不应求和低水平生产的阶段,已经出现供给相对过剩、产能不能充分释放的情况,影响到高质量发展的顺利推进。只有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不断增强国内循环的主体地位,进而把我国经济发展的“存量潜能”充分释放出来,经济发展的质量才能真正高起来。为此,宏观层面必须继续高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旗帜,不断做大做优“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提升内需增长的能力。一方面,千方百计激发和扩大消费需求。重视经济增长对稳预期的关键作用,实施就业优先和收入提升两大战略,不断增强消费能力,进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激发和扩大投资需求,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确保“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不断增强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其次,牢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扩大高质量发展增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基、强国之基。必须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和对需求的捕捉能力。尤其要汲取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深刻教训,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为此,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通关键技术“堵点”。二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拉长长板,巩固提升我国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提升产业质量;另一方面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到自我循环、经济正常运转。三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是第一实体经济,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结构,加强粮食主体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四是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防止“脱实向虚”,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最后,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激活高质量发展“流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

一方面,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方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在完善要素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方面,妥善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畅通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另一方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将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为此,一方面,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另一方面,释放中国开放潜能,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凝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合力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在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唯有不断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新发展格局才能构建起来,高质量发展才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内生特点和普遍形态。为此,必须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武装干部群众头脑,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努力完成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依法严格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体系;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健全领导干部决策问责和容错纠错机制。

(作者:韩保江,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