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征程中,工程师队伍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加快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更需要培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配,与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相契合的卓越工程师队伍。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内容,指出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这就为我们不断深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阵地,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以培养国家急需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己任,抢抓新工科的战略机遇,打通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的“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为推动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厚植爱党报国的政治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谈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时,首先强调要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这是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高校只有培养出更多政治过硬、顶天立地的工程师,才能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航天强国等国家战略提供坚实而可靠的工程科技人才支撑。要旗帜鲜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改革,将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贯穿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构建主渠道教学和社会大课堂相辅相成,大资源平台和大师资体系相互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互融合的“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建设一支由大国工匠、全国劳模、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构成的校内外德育导师队伍。深挖大学红色育人资源,传承优良办学传统,强化爱国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形成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思想引领体系,引导广大学生努力养成爱国报国、敬业奉献、刻苦攻关、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卓越工程师品质,不断丰富和发展卓越工程师的精神内核。

坚持以服务国家为追求,构建交叉融合的专业布局

扎根中国大地,持续提升高校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响应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内在要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如何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急需、顺应时代大势、引领行业变革的战略工程科技人才,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的新要求”,从国家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出发,从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领域出发,从制约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出发,既要善于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的学科专业体系,促进理工融合、医工融合、文理融合,不断激发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活力、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深入推动跨学院、跨专业、跨团队的工程人才培养,又要主动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空天科技、工业母机、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新工科专业,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形成更加注重产业需求、更加注重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服务贡献的工程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坚持以机制改革为抓手,创新“学生中心”的组织模式

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卓越工程师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前沿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必须适应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针对工业产品和系统的创新设计、建造、运行和服务能力。不断革新工程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培养思路,积极倡导和推广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推动构建创意驱动创新、创新促进创业的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强化教师实践能力,构建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校企人员互派交流,着力打造以企业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和高校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企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相统一的“双导师”队伍,建设一批卓越的校企导师队伍。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化国际联合办学,积极融入工程教育国际合作网络,探索实施更具系统化、柔性化、个性化的联合培养模式,以国际工程《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合作平台,融通中外培养卓越工程师。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和完善工程教育认证的反馈改进机制,逐步实现所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覆盖,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质量标准。

坚持以产教融合为牵引,打造全程协同的育人体系

系统重构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促进产教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和有效匹配,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打造联动相通、融合相连的协同育人联合体和共同体。坚持“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以联合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契机,扭住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产教融合机制,加大国家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定制化培养力度,打造校企联合培养的“样板间”。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共享型培养平台,建立校企联合团队、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发展联合体和发展共同体,分层分类推进未来科技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打造集生产实习—项目研究—技术攻关于一体的协同育人示范基地,不断创新“企业出题、校企解题、学生做题”的“项目制实习”模式。选聘企业教授、开设企业课程,推动企业把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全程参与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工程实践,形成全链条衔接、全过程协同、全方位融入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部署中,卓越工程师对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高校应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的使命担当,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卓越工程师的自主培养质量,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