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文化(2022年)

习近平论文化(2022年)

VW001.039.20220104.001

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无论是新建场馆还是场馆改造,都要注重综合利用和低碳使用,集合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多种功能。“冰丝带”设计和建设很好贯彻了这样的理念。要在运营管理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使之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靓丽名片。

习近平2022年1月4日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104.002

冬奥村是冬奥会的重要场所和重要遗产。你们统筹赛时需要和赛后利用,把冬奥村建设成为永久设施,赛后转化为人才公寓,这个做法很好,有利于丰富北京“双奥之城”的文化内涵。你们以四合院理念设计建设冬奥村,体现了北京千年古都既古老又现代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2022年1月4日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127.001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2022年1月26日至27日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127.002

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习近平2022年1月26日至27日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127.003

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习近平2022年1月26日至27日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130.00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是力量、勇敢、无畏的象征。壬寅虎年,我们要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

习近平2022年1月30日在二〇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VW001.039.20220225.001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孔子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孟子的“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墨子的“兼相爱”,都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古人还说:“万物之中,以人为贵。”“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理天下者,以人为本。”

习近平2022年2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305.001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习近平2022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408.001

巧妙蕴含中华文化的冬奥场馆,活泼敦厚的“冰墩墩”,喜庆祥和的“雪容融”,扑面而来的中国年味儿,香喷喷的豆包……,“冬奥梦”和“中国梦”精彩交织。饱含圆融和合等中国理念的开闭幕式,构思独到,匠心独运,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迎客松、折柳寄情、雪花主题歌……,听障演员的圆舞曲、手语版国歌、盲童合唱团的歌声、视障运动员的点火……,这些意蕴隽永的场面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美轮美奂、直击人心的深刻印象,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接续奋斗的昂扬激情!

习近平2022年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VW001.039.20220408.002

自信开放,就是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深厚文化底蕴,以大道至简彰显悠久文明理念,以热情好客展现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善,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

习近平2022年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VW001.039.20220408.003

要充分挖掘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信从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2022年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VW001.039.20220425.001

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鉴证了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要精心保护好,逐步推进数字化,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启迪。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更好发挥学术文献信息传播、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功能,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425.002

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01

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0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03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04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05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06

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07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08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09

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毛泽东同志说过:“孔夫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到处参加造反。说孔夫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是孟子讲的。其实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是哪里造反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10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我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11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12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13

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说过:“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14

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15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527.016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608.00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708.001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2022年7月8日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

VW001.039.20220718.001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2022年7月18日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贺信

VW001.039.20220715.0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习近平2022年7月12日至15日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715.002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习近平2022年7月12日至15日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715.003

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习近平2022年7月12日至15日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715.004

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端正历史文化认知,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要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新疆同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习近平2022年7月12日至15日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817.001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习近平2022年8月16日至17日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0825.001

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中国历史上佛经汉译,近代西方学术文化著作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传播,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在欧洲的流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介绍,让世界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对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很有意义。

习近平2022年8月25日给外文出版社的外国专家的回信

VW001.039.20220825.002

各位专家长期在中国工作,对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特点、发展历程有着深刻理解。希望你们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2022年8月25日给外文出版社的外国专家的回信

VW001.039.20220913.001

我们是文明对话的好榜样。双方开展了艺术节、文艺展播、展览、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互派留学生、翻译出版书籍、拍摄电影、译播电视剧、开展地方交往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合作如火如荼,有效促进两国民心相通。近年来,中方共为乌方培养了6500多名各行业专业人才,他们积极投身乌兹别克斯坦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孔子学院在塔什干、撒马尔罕落地生根,为乌兹别克斯坦培养了大批汉语人才,成为中乌友好的使者。两国旅游合作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踏访乌兹别克斯坦这片美丽的土地。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习近平2022年9月13日在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等媒体发表的题为《携手开创中乌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的署名文章

VW001.039.20220913.002

我们要密切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亲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中乌世代友好拥有深厚历史积淀,双方开展人文合作基础牢固、前景广阔。我们要扩大媒体、教育、卫生、文化、旅游、新闻、考古、地方交流等领域合作,加快互设文化中心和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鲁班工坊,建立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让中乌双边关系历久弥坚,让人民世代友好绵延不绝。

习近平2022年9月13日在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等媒体发表的题为《携手开创中乌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的署名文章

VW001.039.20220920.001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编纂《复兴文库》,是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在我们党带领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这部典籍的出版,对于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2022年9月20日为《复兴文库》作的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序言

VW001.039.20220920.002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习近平2022年9月20日为《复兴文库》作的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序言

VW001.039.20220920.003

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和优秀儿女探索、奋斗、牺牲、创造,留下了大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珍贵文献。编纂出版《复兴文库》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就是要通过对近代以来重要思想文献的选编,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

习近平2022年9月20日为《复兴文库》作的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序言

VW001.039.20220920.004

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2022年9月20日为《复兴文库》作的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的序言

VW001.039.20221016.001

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我们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VW001.039.20221016.002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VW001.039.20221016.00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VW001.039.20221016.004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VW001.039.20221016.00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VW001.039.20221023.001

全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立足基本国情,顺应新时代新征程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新要求,紧贴亿万人民创造性实践,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充分吸收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当然,讲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排斥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不仅不排斥,而且要积极学习借鉴,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武装自己。

习近平2022年10月23日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VW001.039.20221028.001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2022年10月28日在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1028.0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习近平2022年10月28日在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的讲话

VW001.039.20221207.001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你们通过学习中文和参加“汉语桥”交流项目,了解到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中国,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当前,中国人民和沙特人民都在为实现各自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学习彼此的语言,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习近平复信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据新华社北京2022年12月7日电

VW001.039.20221209.001

打造语言文化合作新亮点。中国将同300所海合会国家大中小学合作开展中文教育,同海合会国家合作设立300个中文智慧教室,提供3000个“汉语桥”夏(冬)令营名额,建立中文学习测试中心和网络中文课堂。举办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共建中海人文交流和互鉴双语文库。

习近平2022年12月9日在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VW001.039.20221209.002

中方将邀请阿方1000名政党、议会、媒体、智库等人士来华交流;推动500家中阿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为阿国培养1000名文化和旅游人才;同阿方共同实施百部典籍互译工程和50部视听节目合作工程;持续做强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增进文明对话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习近平2022年12月9日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提出的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

VW001.039.20221212.001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据新华社北京2022年12月12日电

VW001.039.20221224.001

多年来,你们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推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文艺繁荣发展、服务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成为新中国的重要“文化使节”、亮丽“文化名片”。一代代艺术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时代放歌、为人民起舞,展现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2022年12月24日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艺术家们的回信

VW001.039.20221224.002

希望你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崇德尚艺,守正创新,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习近平2022年12月24日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艺术家们的回信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崔静涵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