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朱兰: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2)

中医“治未病”包含三个要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第一,未病先防。有些患者到医院看病,就说自己的睡眠不好、饮食不好,经常感到身体乏力,但是检查结果却一切正常,希望医生能给自己做些调理。这些患者是有未病先防意识的。未病先防,也就是在发病之前防止疾病,要充分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加强运动,加强运动也是为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脏腑功能。增强体质,就是要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避免一些致病因素的侵害。我们倡导什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也就是说,工作虽然忙,但也要合理分配时间,生活要有规律。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要遵照养生的规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也是养生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要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第二,既病防变。也就是说,生病以后要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疾病加重。有的患者在患病初期是有感觉的,但他们不积极治疗,慢慢就把病“养”大了。疾病传变,往往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古人曾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举个例子,当我们着急、生气,或者碰到不随人意的事情时,经常会说“我生了一口气,吃不下、睡不着”。再比如,有的患者会说“因为生气感觉心口闷得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意识到,这就是见肝之病,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肝郁气滞。那么,肝郁气滞为什么会影响脾胃功能呢?我们讲,脾胃为后天之本,肝属木,脾属土。肝就像一棵树,它的根要深深扎在土壤里,脾属土,土有营养,树才能长得茂盛;如果树根暴裂,使得土也暴裂开来,那么这就影响到脾的功能了。也就是说,如果肝郁气滞不加以调整,就会造成肝火上炎,脾胃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临床上如果出现肝郁气滞,首先要考虑健脾,补益脾胃,也就是把脾土丰厚起来,让它覆盖在树根上,使得肝木暴亢现象消失。既病防变,还有一个方面要注意,就是有了病变要早治疗。

第三,愈后防复。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有些患者做完手术出院后,家人会换着花样地做饭,但有时病人却吃不下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手术后的病人或者大病后的患者,其脾胃功能较弱,那么这些患者的进补就一定要听医生的,要看他处于什么状态,比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补益要循序渐进,补什么、怎么补非常重要。比如,有的病人长期卧床,代谢就比较缓慢,如果一味地补,就会给脾胃增加负担。有些病人出院以后饮食不佳,就不宜大量进补,要先吃些清淡的,当他的脾胃功能逐渐强起来,再进补多一些,这样病人就慢慢恢复起来了。再有,患者病愈或病情稳定后,躯体上的症状虽然消失或者减轻,但体内的脏腑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就如中医所讲的“余邪未尽”,此时如果给脏腑增加负担,病就容易复发,因此当我们发现疾病有反复的苗头时,就要马上去医院。这里我们再强调一下复诊,复诊就是为了看看患者在治疗以后身体机能是不是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那么,“治未病”有什么意义呢?治疗和防护两手抓才是上策。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也逐渐增多。医学发展趋势已经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这表明当今的医学已经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以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的转变,也为“治未病”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广阔基础。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