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青连斌: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2)

二、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

因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没有终点的,只有一个又一个新起点,那么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如何进一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其中,“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系统提出的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新要求。

(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对于在发展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要从哪里入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一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党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增进民生福祉;二要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三要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二)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民生工作是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的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说,改善民生,既不能过度滞后,有条件解决的不去解决不行,也不能过分超前,没条件解决的操之过急也不行,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各项工作尽量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既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思想方法。我们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必须先弄清楚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需要党和政府下力气的地方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习近平总书记还说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解决这些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就要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四)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对此,我们要着眼于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聚焦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将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落实,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我们知道,公共服务也被称为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但基本公共服务仍存短板、弱项:一方面是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问题;另一方面是分配不均等、分布不均衡、享用不可及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对此,我们必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从而更好地保障这些地方人们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持续不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实现两者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