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六组重大关系既辩证统一又一脉相承,既着眼长远又脚踏实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深刻理解这六组重大关系,我们特邀请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组织专家团队,撰写系列解读文章,这是第五篇。

活力与秩序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永恒动力,是社会发展与治理的永恒主题。活力与秩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又要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动态平衡中行稳致远。

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

活力与秩序从来就不是一对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而是有机的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全面看待社会稳定形势,准确把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的统一。

活力是人民群众在社会活动中呈现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焕发激情活力的前提和保障。有序的管理方法、健全的保障机制、公平的参与氛围,不仅不会束缚和制约社会活力,反而能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升社会活力指数。健康的社会活力为新秩序的形成奠定基础。秩序并非一成不变的,社会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需要更健全、先进、合理的新型社会秩序与之匹配。贴近人民群众诉求、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新秩序的确立,离不开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健康的社会活力源于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新秩序形成的必要前提。 

活力蕴含着发展创新的生命力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如果缺乏活力,就缺乏创新动力,人们参与现代化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社会就会缺乏生机而陷入死气沉沉的状态。秩序代表着社会的有序、和谐和稳定,如果没有稳定的秩序,就无法获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序为经济社会持续向好提供环境支持,是社会焕发活力的前提和保障,社会活力为人们有序参与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动力,活力的迸发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秩序的提升。

“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活力是目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活力,才能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迅猛发展,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为秩序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秩序是前提,中国式现代化要持续推进,必须有良好的秩序,持续保持稳定。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科学有效协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推动秩序与活力融合共生,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进。

坚持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经验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以实现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与协调优化。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推进国家与社会建设的一条主线是坚持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使我国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安宁,在实现经济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社会稳定有序运行,推动人民生活逐步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鼓励创新创造和激发活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持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活力与秩序日益动态平衡,群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提高,为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基本保障。

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让经济社会发展永葆生机活力,就要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推动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创新创造,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正确导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调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的活力和能动性,使各个阶层群体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令人刮目相看”的重大成就,进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为秩序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在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矛盾和风险的高发频发阶段。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构建秩序和稳定。没有秩序,中国式现代化无法推进;没有秩序,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果也无法巩固,整个社会就没有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了社会长期稳定,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有序释放。今天的中国社会充满生机活力、保持和谐有序,处处迸发着活力,处处孕育着希望。

历史与实践不断证明,只要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保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就一定能凝聚民心,维持社会团结,铸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合力,进而为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创造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

在保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下,活力与秩序代表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与理想图景,需要在活力中保持秩序、在秩序中激发活力,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

统筹发展和安全。一方面,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富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把保证国家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既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运用发展成果来夯实国家安全的基础,又善于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改革体制与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竞相迸发,特别是完善各种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的激励机制,让“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生产要素充分涌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调动科技创新积极性,加大创新资源主动布局力度,完善基础研究分类评价机制,树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通过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来解决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充分调动各领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并行激励与规范。既通过释放空间和有效保护更大力度激发蓬勃活力,让经济发展在有序循环中活力十足,又要制定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科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管理规范。一方面,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围绕市场主体关切靶向发力、系统推进,增强市场主体的方向感、希望感、认同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提振市场信心;另一方面,要坚持标本兼治,把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与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完善收费清单等制度,严肃查处搞变通打折扣等涉企违规行为,让市场主体放心安心发展与创新创造。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