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 加快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 加快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把北京建成宜居之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立足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狠抓环境治理,持续高标准书写绿色发展“北京答卷”。

绿色北京战略扎实推进

首都绿色品质关乎城市生态,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国家形象。环境污染曾经是北京“大城市病”的突出问题,也是北京市民的揪心事烦心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绿色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园林绿化空间结构整体形成、绿色基底基本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逐步呈现,绿色生产、生活、生态有机交融。

首都绿色屏障呈现标志性底色。十年来,以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为全市累计新增绿化面积243.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4.6%。“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绿色空间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布局,30余条贯穿全境通向津冀的交通干线和水系流域已成为林木成行、生态和谐的景观画廊。山区有绿屏、平原有绿海、城市有绿景的生态画卷跃然大地,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绿色衬底巧夺天工。

公园建设拓展了绿色共享空间。以全域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生态布局、科学拓展绿色空间。截至目前,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公园累计达到109处,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44处。十年来,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8%,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公园星罗棋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截至2021年底,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62平方米,城乡宜居环境持续改善,兴绿惠民成效显著。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绿色转型。北京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产业绿色创新发展和低碳改造升级,严控制造业碳排放增长,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占比稳定在80%以上,产业结构深度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源头减量减排。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2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3%左右和1%左右,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蓝天碧水保卫战取得丰硕成果。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明显向好、优良天数越来越多。十年来,PM2.5从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3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近60微克/立方米,降幅近七成。深化“一微克”行动,聚焦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重点领域攻坚克难,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成为常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动态消除劣V类水体,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北京聚焦首都核心功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建成和谐宜居之都奠定了生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理顺了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揽子”制度,深化区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创新绿色低碳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为根本目的,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突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田则田、宜湿则湿”,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年提升。

生态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利用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实现了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环境应急能力全面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妥善处置,次生环境污染有效防止,辐射安全监管更加严格,危险废物监管能力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生态环保智慧建设展开。扎实推进“互联网+环保”建设,统筹生态环境全要素监测网络建设,全面加强智慧生态环保监测感知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环保数字化智慧治理水平;强化跨要素、跨部门、跨地区生态环境协同监管,显著提升智慧生态环保综合决策水平;推进“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优化智慧生态环保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深挖数据资源价值,深入推进环境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提高智慧生态环保互融互通能力。

和谐宜居画卷熠熠生辉

立足首都核心功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扎实推进绿色北京战略,首都和谐宜居画卷徐徐展开。

城市空间格局历史性重塑。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实现历史性重塑,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发展来服务保障“都”的功能,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科学合理规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京津冀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环首都“半小时通勤圈”覆盖区域迅速增加,“轨道上的京津冀”已经形成,“一核两翼”联动发展格局配合有力。

城市发展动能根本性转变。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制度创新、生态创新、文化创新三个方面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5.59%提高到2021年的6.53%,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依靠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精尖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万家,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依靠“第一驱动力”持续放大自身比较优势,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不断提升发展位势能级,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经济体系闪亮登场。

城市发展方式革命性转型。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北京积极探索在减量刚性约束下如何实现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加快实现从“增量”向“提质”的转变。在“增减”之中推动深刻转型:在不可再生要素投入上坚决做减量;在创新要素投入上坚持做增量,最大程度集聚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靠科技、人才、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金融、信息、科技等优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

城市公共服务系统性强化。把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作为首都发展的重要目标,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对于市民诉求、媒体曝光、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问题,大力推行“接诉即办”。更加注重微观和个性需求,大处着想细处着手,拿出绣花功夫加强城市街道、社区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98%以上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总之,北京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开创和谐宜居新局面。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