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英雄:战争也是人民意志的较量
和风细润,夏雨绵绵,从集安市溯江北上约200公里,即到了临江市。解放战争期间,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为东北战场的全面大反攻奠定了基础。抗美援朝期间,临江亦是重要后援地,参加长津湖战役的部分将士从此渡江——电视剧《冬与狮》今年3月专门为此在临江取景。
2023年6月27日,临江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樊祥利在对当地抗美援朝支前资料进行整理。新华社记者 周万鹏 摄
“志愿军打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临江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樊祥利站在临江中朝国境公路桥前介绍,抗美援朝期间,这座桥和周边的4座浮桥也是“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除了15万名志愿军从此过江,临江还组织了4万多人的民工大队和战勤大队经此支援前线。其间,他们共修路448公里,修复桥梁40余座,运送物资不计其数。
这是2023年6月27日拍摄的吉林省临江市革命烈士陵园内的人民烈士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摄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但为了志愿军将士吃得饱、穿得暖,各地百姓纷纷勒紧裤腰带、捐出家底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作为重要后援地的吉林省,在抗美援朝期间仅耕地面积就扩大了34%。
筹粮、运输、修桥、补路、缝衣、收治、献血……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显示,抗美援朝期间,边境城市除了青壮年入伍、学校后撤外,剩余百姓都在坚守。其他城市也各尽所能,其中,长春完成125000吨高粱米、68040吨豆饼、114.37万斤炒面、20万斤煮肉等军粮加工任务,全市输血队员保持在6000人至8000人,累计为伤员输血145.85万毫升。
“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仅是战场拼杀,更是人民意志的较量。”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宜田介绍,当年全省有5万多人作为保障人员随军赴朝,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到1951年底,全省各地捐款的710亿元(旧币)就够买47架飞机了。之后,“榆树号”“延吉号”“扶余号”“吉林妇女号”等以吉林捐献地域、群体命名的飞机,陆续补充到空军阵营。
长春文艺团体也发挥了独特作用。1951年5月,朝鲜国立电影制片厂转移到长春,之后利用长影设备拍摄了《为了祖国》《保卫家乡的人们》等7部影片,还制作了《粮食战线》《停战谈判》等12部纪录片。1953年3月起,长春市文工团34名演职员赴朝鲜慰问,在137个日夜演出140多场。时任副团长的王兆一回忆,随着胜利的临近,他们一路的伙食也足见全国人民支前成果:“有山东的大葱、四川的榨菜、锦州的小菜、热河的白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