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集安市今年新建了一条“音乐公路”。
这条385米长的公路路面上,有工艺切割的特定序列凹槽,当汽车以35公里至40公里时速行驶其上时,凹槽与轮胎接触产生空气破裂音,进而奏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旋律。这条“音乐公路”,已成为集安红色旅游线路的新晋打卡地。
江风拂面,花簇飘香,73岁的纪实作家孙艳华坐在车上,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哼唱起来。
生于抗美援朝期间的她,2001年从通化市商务局退休后,以红色文化传承为追求,寻访了数百位从东北抗联到抗美援朝期间的老兵及后人,编辑了录入648位老兵简历的画册《军旗的荣光》,完成了《冰川血山》《血性碑》等老兵纪实作品。
2020年以来,孙艳华以《抗美援朝,打服对手的战争》为主题做了30多场专题报告。在通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在孙奶奶的影响下更加熟悉了家乡的英雄历史,也更以家乡的红色气质为荣。
“志愿军战歌是刻在我们这代人骨子里的旋律。”孙艳华说,“但我更希望年轻人珍惜先烈为我们争取来的温暖的土地、和平的阳光。”
“抗美援朝,反帝前沿;通化儿女,奋勇参战;崇贵神勇,机智果敢;永泰无畏,英雄独胆……”通化市二道江小学教室里书声琅琅,孩子们诵读着被编入教材的家乡英雄人物——“崇贵神勇”指的是用机枪击落敌机的42军机枪手关崇贵,“永泰无畏”指的是机身中弹56处仍安全返航的飞行员李永泰。
这堂特殊的历史课所用教材,是由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的系列方志读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重要的是一方地域历史文化对一方人的教化培育。”吉林省方志馆馆长竭宝峰说,吉林省作为抗美援朝后援地,域内的青少年应当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并以此为自豪,所以用千字文的形式编纂成书,免费发放,让孩子们知家乡、爱家乡。
时值暑假,游客如织,这为红领巾小解说员团队提供了实践契机。
阳光明媚的上午,集安市实验小学三年级五班学生张茜媛在鸭绿江畔开始了新一天的讲解:“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我们新时代青少年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