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推进县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指出“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县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依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是决定地区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当前,我国县域的空间规模、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与碳排放规模不匹配,应着力破解县域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难题,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受人为碳排放影响,气候系统不是一个纯自然演化的系统,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是“人化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个复杂系统中,“公平—效率—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传导机制。县域位于“城尾乡头”,如果其发展不够绿色低碳,就难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影响“公平—效率—排放”正效应的发挥。

经济发展需要化石能源和电力的支撑,而使用化石能源会产生大量碳排放。但从另外一个维度看,经济发展会带来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当前,县域地区秸秆、薪柴等非商品能源在农村生活用能仍占比较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较低。节能提效不仅可以减少行业碳排放,还可以使居民在达到相同的热值下消费更少的能源,从而降低固体燃料(特别是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的温室气体。根据能源阶梯假说,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会不断改变能源消费类型。收入水平较低时,主要消费生物质能;收入水平较高时,主要消费清洁能源等现代化燃料。因此,经济增长可以改善能源贫困,避免恶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变革”就会面临“立”和“破”的问题。在思想上要先破后立,“破”的是发展和减排二元对立的思想,“立”的是“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牵住“双碳”这个牛鼻子,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可以实现“点绿成金”;在路径上应先立后破,“立”的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破”的是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路径依赖,要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县域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应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全面了解“排放家底”、掌握造成高排放的原因、明确减排政策改进的方向和力度、制定落实举措。其中应特别处理好几个关系:

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发展和减排不能割裂开来。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有能源碳强度、单位GDP的能源强度、人均GDP和人口规模等。其中,能源碳强度反映的是能源结构,单位GDP的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联系紧密,人均GDP代表经济水平,人口体现了规模效应。能源碳强度的降低意味着能源使用量的减少和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这也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关键环节。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碳达峰的过程其实就是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脱钩的过程。从变化趋势上看,碳排放和GDP应呈现“剪刀差”。一起增加或者一起下降,都不叫达峰。有的地方受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的影响,短期内还不具备脱钩的条件,脱离实际去搞“碳冲锋”,或者用低增长去换取低排放,都背离了高质量发展的初衷。有的地方绿色低碳发展基础比较好,在“双碳”领域的前期投资可以转化为先发优势,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持久、放大的。因此,县域推动“双碳”工作,应坚持分类发展,整体与局部相协调,不能“一刀切”。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里衡量的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说,现阶段减排减的是相对量,是“率”。只要碳排放增速小于GDP增速,这个“率”就降下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从长期来看,减排目标会从相对量逐步过渡到绝对量。地方如果一开始选定的是高碳排放技术,未来无法满足降碳约束,就要付出一定代价。所以,县域必须切实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当下工作与长期目标协同推进。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要相互补充、协调统一,为低碳发展提供双轮驱动。举一个负排放技术的例子。CCUS技术(全称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捕”碳又“吃”碳,不让二氧化碳逃到大气中,还可以收集起来再利用。但是推广CCUS技术,最大的问题是高成本。如果政府强制推广,就违背了市场规律;等市场自发使用,可能要多年之后才能实现。对此,有的地方给出优惠政策,电厂加装CCUS就能免费获得300个小时的额外发电量。对电厂来说,只要多获得150个小时的额外发电数,做CCUS示范工程就是划算的。优惠政策出来以后,很多发电厂开始探索利用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推动绿色转型。可见,有为政府遵循市场规律办事,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就能一举多得。

县域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耦合点。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农业农村的生态功能举足轻重,如何摆脱高碳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实现低碳甚至零碳转型,仍是难题。从实践经验看,破解发展和减排这对难题,离不开“资源禀赋”和“内生动力”两把“金钥匙”。“资源禀赋”给地方带来比较优势,“内生动力”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激发出来。县域是特色经济发展的大本营,是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实践基地。在县域层面开展的生动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国家绿色低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源泉。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降碳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县域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同时能够起到以县带乡、以乡连村的作用。因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治本之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切实推动县域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者:韩融,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