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是全世界文明中一直没有中断的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更加需要也更有能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与魂,是我们民族数千年发展的动力,也是当今和今后发展的根和基础。只有在延续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灿烂辉煌的新时代。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我们要继续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文化不兴。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根系,是中国人民迎风搏浪时的定海神针。从历史深处走来并历经沧桑巨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丰富充沛的当代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我们应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筑牢中华民族统一性的关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文化的萌芽、发展、碰撞、融合、创新等不同阶段,已渗透在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风俗、理念意识、道德价值等各个方面,成为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和薪火相传的精神基因。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涌现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心学、理学等众多学术流派,诞生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各样文学作品,产生了琴棋书画、剪纸、雕刻、陶艺、木偶戏、杂技、变脸、戏曲等民间艺术形式,这些文化样态所呈现的思想精华和精神基因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历经几千年的风霜依然挺立、枝叶繁茂,也是新时代文化自信之根、精神价值之源。
就像植物的根系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下,能够吸收大地营养,形成一套生命循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主体性、内生性、内源性”的特质与功能,使中华文明在诞生之初就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生命循环系统,有力保障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障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根系发达,既有主根系,又有须根系,但都归统于主根系,展现出突出的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系的博大与发达,使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即使历经风雨,依然挺拔矗立、充满生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