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

《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

【中图分类号】B234.4 【文献标识码】A

《淮南子》一书主张按照“天道”行事,强调“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体现出中国先哲对天道、人道的思考,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淮南子》中的“天人同构”思想

“天人同构”是天人关系论的基础性问题。《淮南子》认为,人的“形”和“神”都是由“气”构成,“烦气为虫,精气为人”。天的起源同样来自于“气”,“气有汉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就此而言,天和人是属于同一类的,“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天与人在诸多方面具有同构性。

《淮南子》中的“天人同构”思想,受到先秦道家宇宙论和《黄帝内经》“天人同构”思想的影响。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人作为万物之一,与天一样,皆由道而生。在庄子眼中,人出自“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天亦然,“天下通一气耳”。《黄帝内经》将人与天完全对应起来,以天之日月比附人之双目,以天之风雨比附人之喜怒,以天之雷电比附人之声音,以天之四时比附人之四肢,等等。《淮南子》吸收并丰富了前人的这一思想,将天、人、阴阳、四时、五行等对象从时间相应、空间相应、物质相应三方面对应起来,形成了“天人同构”思想。

《淮南子》中的“天人同构”思想,为医学和养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淮南子》一书的理论体系中,天和人都是由“气”而生,人可以通过观察天的结构,效法“气”的运行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人通过自身的修炼,可以回归先天之“气”,从而达到人与天浑然一体的境界。

“天人同构”思想还可以运用到日常养生活动当中。既然人的结构律动与天的结构律动相统一,具有一致性,那么,人就可以通过调和阴阳之气,做到与四时相适应,“中之得,则五藏宁,思虑平;筋力劲强,耳目聪明”,从而达到身体与自然相和谐的状态,进而远离疾病、保持健康。《淮南子》中以“养生”作为例子,告诫人们要做到“静漠恬澹”“和愉虚无”“外不滑内”“性不动和”,从而使得“血脉无郁滞,五藏无蔚气”,保持身体气血舒畅,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淮南子》中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天人关系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天人关系论的神学形式。《淮南子》中“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然,大动天下”的记载,正是“天人感应”思想的突出表现形式。

《淮南子》中的“天人感应”借助了“气”的媒介形式。一般而言,“天人感应”主要存在两种途径。一种是天与人直接发生关系,具有浓郁神秘色彩的天牢牢支配和控制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比如,孟子所言“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反映的就是这种途径。另一种是天与人发生感应关系,这需要借助某种媒介形式才能得以实现。由先秦时期的天象观逐渐演变成的气论思想,渐渐扮演起这一角色。《淮南子》认为万物皆由“气”而生,天与人是相通的,因而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具体而言,人上承天之精神,地之形骸,怀天心而抱地气,“月盛衰于上,则蠃蛖应于下,同气相动,不可以为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气”为媒介的“天人感应”形式,属于自然论的思想,而非神学目的感应论。

《淮南子》中的“天人感应”思想吸收了儒道的“精诚”思想,认为人的专精至诚,可以产生一种充满伟大精神的生命能量。人的这种生命能量,本身就是宇宙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可以达到“天人感应”的实际效果。《淮南子》中提到的“抱质效诚,感动天地,神谕方外”,正是“精诚”思想与“天人感应”思想相结合的体现。《淮南子》还认为,“精诚”可以带来平安、吉祥、好运,“故精诚感于内,形气动于天,则景星见,黄龙下,祥凤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满溢,海不溶波”;反之,则会带来惩戒、危害、厄运,“上天之诛也”。这是由于“委务积神,上通九天,激厉至精”,天与人之间存在着感应联系,对后世人们积德成仙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淮南子》提出“天人感应”思想的目的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提供合理的运行规则。《淮南子》认为:“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在日常活动中,人们以天道为法则,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运行模式。在《淮南子》一书的理论体系中,春夏秋冬四季对应着不同的分位,君主要对应施行不同的政令。于是,“天人感应”思想为规范施政者的决策部署提供了充分的合理性,“春治以规,秋治以矩,冬治以权,夏治以衡,是故燥湿寒暑以节至,甘雨膏露以时降”。施政者一旦不按照相应的规则来制定政令,则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天象和危险的灾情,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转。对此,《淮南子》认为:“春行夏令,泄;行秋令,水;行冬令,肃。夏行春令,风;行秋令,芜;行冬令,格。秋行夏令,华;行春令,荣;行冬令,耗。冬行春令,泄;行夏令,旱;行秋令,雾。”统治者需要依天道治国理政,如此才能感化万民,促使天下和谐。

《淮南子》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淮南子》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涉及合性、合德两大方面。《说文解字》释“性”为人之阳气。阳气,与阴气相对应,一升一降,故性又可解释为升的含义。德,《说文解字》释为“升”意。故性、德两字,就其本义而言,皆有升的含义。那么,性与德升至何处呢?《淮南子》回答,性、德升至道和天,“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同时,《淮南子》指出,道和天同源,性和德亦相通,“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清静恬愉,人之性也”。《淮南子》中“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的合性与合德,将道家的自然之义和儒家的仁义之义有机结合起来。从合性中谈“天人合一”,《淮南子》指出:“夫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从合德中谈“天人合一”,《淮南子》认为:“持以道德,辅以仁义,近者献其智,远者怀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宾服;春秋冬夏,皆献其贡职;天下混而为一,子孙相代,此五帝之所以迎天德也。”这无疑将道家自然无为的合性与儒家“仁义礼智”的合德统一起来,赋予了新的诠释和内涵。

《淮南子》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探讨了人生的境界问题。《淮南子》认为,人一旦进入了“天人合一”的状态,就可以拥抱自由的人生,甚至获得超越生命的感悟。“是故无所甚疏,而无所甚亲;抱德炀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魂魄处其宅,而精神守其根;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神”,这种出神入化的意境,使得人们对自我、对生命、对宇宙有着全新的理解与感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淮南子》认为,关键在于自身的修炼,“天下之要,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我身,身得则万物备矣”。换而言之,人要超越世俗、返璞归真、回归天性,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淮南子》通过举例,展现出一个令人向往的逍遥的人生境界,“浩浩荡荡乎,机械知巧,弗载于心。是故死生亦大矣,而不为变。虽天地覆育,亦不与之抮抱矣”,鼓励人们通过自身修炼超越自我,达到逍遥自由的天人境界。

《淮南子》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探讨了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淮南子》认为,明白人生短暂,要在短暂的一生时间内努力实现自身的天命。在实现天命的过程中,面对外界的干扰,做到不迷失方向、不丧失斗志,坦然处之、安然接受。《淮南子》认为:“故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人要体知天道、天命,才能在世俗世界里不迷失自我,才能最终超越自我。那么,具体而言如何操作呢?首先,需要学会安心。“故心者身之本也”,需要把心这一人体最重要的部分守住,内心安定,人生才会有好的归属。《淮南子》以子夏“心战而臞,得道而肥”的事例告诫人们安心的重要性。安心才能安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其次,是立命,不仅需要立个人之命,更需要立苍生之命。《淮南子》强调:“性命之情,处其所安也。”立命,要求在困境中,坚守个人理想和信念,不随波逐流,要泰然处之。同时不去纠缠于无法把握的虚无缥缈的事物,不做人力无法控制的事情。这种安身立命,顺应了天道和人道,又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出一种充满精神力量的价值观念。

《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与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

《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凸显出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并不是由冷冰冰的物质构成,而是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天虽然“高不可际,深不可测”,但天有天道,讲究德性,“无为言之,而通乎德”。人道与天道相连相通,德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人们需要学会以“道”的视野审视人生,找寻人世间的真善美,摒弃自身的私欲和贪婪,“夫道者,无私就也,无私去也”,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才能融洽共生,人生才能更加幸福美满,世界才能更加美好。《淮南子》的这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和态度,为当下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为人们的人文精神点亮了理想之灯。

《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呈现出重人贵生重义的价值取向。人是万物之灵长,《淮南子》强调“蚑行喙息,莫贵于人”,把人置于天地之中心地位,肯定了人的价值。不仅如此,《淮南子》还认为,人的身体比许多东西重要千万倍,提出了“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则小”的思想,强调“身贵于天下也”。生命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人们在面对诸多身外之物的诱惑时,应该如何取舍呢?《淮南子》承认了“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但又指出,“欲一言而寤时,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突出强调了回归本真、保持天性的重要性。《淮南子》在强调重人贵生的同时,也不忘对义的阐述,指出“身之重也,比之义则轻,义所全也”,要求人们破除私心,追求人间大义。

《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十分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淮南子》认为人不同于物,精神世界才是生命的主体。《淮南子》主张人们要“抱素反真”“全性保真”“块然保真”, 敬畏和尊重自然规律,保持心性的安静淡然、宁静从容,遵循内心的声音,远离尘世的喧嚣,遵循“道”的要求,按照天道行事。对此,《淮南子》指出,“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人道像天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人们更需要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真谛。因而,《淮南子》中的天人关系论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特别是主张淡泊名利、回归生命本真的价值理念,值得人们深思和感悟。

(作者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西汉]刘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