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
上午9时10分
《大公报》记者朱启平
正在密苏里号上
这是他一生难忘的一幕
就在距离他两三丈的地方
朱启平亲眼目睹了
日本签降代表
向联合国投降
全体签字完毕
朱启平看了一眼表
此时此刻正是
9时18分!
他内心猛然一震
九·一八!
他这样记录当时的心情
“14年过去了
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
又在这个时刻
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
天网恢恢,天理昭彰
其此之谓欤!”
![]()
从1931年
日本侵略者悍然策动九一八事变起
中华儿女前仆后继
浴血抗争14载
以巨大牺牲
取得了近代以来
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今天,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78年过去
这场胜利对于中国人
究竟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日子
这些普通中国人的故事
或许能给你答案
![]()
战斗在长城上的八路军。新华社发
九一八事变那一年
林心平还是个12岁的孩子
小小年纪的她便心存抗日志向
读书期间一直
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一二九运动时
16岁的林心平走出校门
喊出国人的愤慨
“宁为吾国鬼,不为异国奴!”
不久被学校开除
此后她完全投入抗日事业
并于193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林心平(右一)在温州师范学校
1937年11月
林心平奔赴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在学校里,她刻苦努力
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
而且还接受了系统的、严格的军事训练
毕业后
先后在中共中央长江局
中共浙江省金华特委工作
![]()
林心平(中)在延安抗大学习
革命期间
林心平得知父亲生病的消息
却不能够陪伴在父亲身边
她万分担心
却只能提笔写下一封信
“接家信,知道父亲病危,悲痛已极
一提笔,泪水已淋湿了一张信纸
不知道信到家时,父亲是否还在人间
女儿为了穷人解放
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投身于革命队伍,五年来走南闯北
现在千里之外,不能亲来侍奉
现在只有望父亲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挣扎起来
我们的事业是一定要胜利的
我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活下去
等到我们胜利的那一天”
1942年5月
林心平生下一个孩子
她兴高采烈地将这一消息告诉家人
还表示之后将照片寄回去
![]()
林心平(右)和战友在一起
然而就在短短两个月后
林心平不幸被日军抓获
敌人用了30多种惨无人道的酷刑
也没从林心平这得到半分有用的消息
气急败坏的他们
用钢丝穿透林心平的身体
将她游街示众
生命的最后一刻
遍体鳞伤的林心平写下
“笑汝辈黔驴技穷 甘洒热血化彩虹”
1942年8月8日
林心平壮烈牺牲
遗体被敌人用硝镪水销毁
这一年,林心平年仅23岁
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前几天
林心平家人才得知她牺牲的消息
林心平的大哥
不忍告诉家人妹妹牺牲的细节
面对家人的追问
他只说
“二妹是一位英勇无畏
至死都没有屈服的共产党员”
![]()
七七事变爆发那一年
李安甫也是12岁
那一年,战火烧到了他的家乡
山东乐陵刘桥村
李安甫亲眼目睹日军无恶不作
台儿庄战役中
他当兵的二哥、四哥相继牺牲
于是,小小年纪的李安甫
趁着天黑,背着家人去参军
成为一名抗日“小八路”
一次战斗中,李安甫自告奋勇
执行爆破任务
在炸毁敌人碉堡时
他失去了右眼,右耳失聪
脑垂体受损
身高永远停留在了1.2米左右
他枪法很准、屡立战功
经常执行重要刺杀任务
是威震敌胆的武工队员
日军驻乐陵第一任宪兵队长茨谷五雄
第三任宪兵队长小野田守
教官川岛谷川等
都毙命于他的枪下
![]()
资料照片:李安甫(左一)
据李安甫回忆
川岛谷川的训练方式极为残忍
经常抓来平民百姓
做日军训练的人体“活靶子”
百姓对他恨之入骨
一天清晨,李安甫扮成小学生
假装偶遇川岛谷川
待川岛谷川走到身后几米远
李安甫立即转身
朝他背后连开两枪将其击毙
在撤离时险些被日军抓获
1940年
李安甫和战友卞秀兰结婚
两人表面上扮演“少爷”“少奶奶”
实际上承担着地下情报工作的任务
有一次,两人获得了一个重要情报
当时卞秀兰已怀有6个月的身孕
仍化装去送情报
![]()
青年时期的李安甫夫人卞秀兰
不料,卞秀兰在半路遇到了日军
为躲避检查,卞秀兰躲藏时摔了一跤
但她仍强忍腹痛
将情报安全送达
回到家便流产了
很多年后
已经90多岁的李安甫老人
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
“那个孩子如果活到今天
应该70多岁了吧”
![]()
李安甫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
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相信全世界
再没有第二所学校
会以这样的文字作为校训
这里是培育中国第一代
飞行军官的中央航空学校
在这里学习的年轻人
有的出身名门望族
有的是归国华侨
有的刚毕业于清华大学
但为了抗日救亡
他们来到了这所学校
每天除了练习飞行与战斗技巧
还要练习“必死”的决心
![]()
中央航空学校刻在石碑上校训
他们都是从这所学校
毕业的年轻人:
1937年8月14日
张锡祜驾驶飞机
在抗击日寇的途中
失事殉国,时年25岁
在他牺牲的十二天前
他在给父亲
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信中写道:
“阵中无勇非孝也!”
得知儿子死讯后
张伯苓强忍失子之痛,说:
“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
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
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
张锡祜与未婚妻
仅仅3天后
1937年8月17日
闫海文,来自东北的帅气小伙子
在返航时,座机被敌炮击中
跳伞时,因风向变化落入日军阵地
他宁死不肯投降
立即以随身手枪反击
击毙日军5人,击伤数人
他大喊着“中国无被俘空军!”
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殉国
年仅21岁
![]()
又过了仅仅两天
飞行员沈崇诲驾机返航时
发现大批敌舰
此时,他的飞机故障已难以返回基地
只有紧急降落或是跳伞逃生
沈崇诲不愿苟且偷生
他从两千米高空极速冲下
与日本军舰同归于尽
当时,沈崇诲年仅25岁
刚刚毕业于清华大学
![]()
在清华大学时的沈崇诲(中)
抗战胜利后
照片上这些英俊的年轻人
最后活下来的
只剩下两个人
![]()
![]()
他们明知道日军战机远优于自己
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但不亡命就是亡国
他们用血肉之躯壮志凌云
击落日军敌机超过1200架
一直到抗战结束
一共有1700人冲上天空
这些年轻的面孔
一个一个变成墓碑上冰冷的名字
而他们殉国时的平均年龄
才只有23岁
![]()
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
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
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
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这是沂蒙山区
广为传唱的一支民谣
生活在沂蒙山区的王换于
没有读过书
从小家境贫寒
甚至连名字都没有
因为从王家嫁到了于家
是用两斗米换来的
便取名叫王换于
抗日战争爆发后
年近半百的王换于
在当地党组织的影响下
成为抗日积极分子
1938年11月
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全村第一个党员
![]()
入党后王换于成了
八路军的秘密情报联络员
她家也成了八路军一处临时革命据点
1939年,八路军挺进沂蒙山时
曾在她家暂住
跟着一起来的还有不少随军子女
这些年幼的孩子
有的因经常跟着部队转战
导致身体弱小
有的还在襁褓中
父母就牺牲在战场上
王换于得知情况后
主动向党组织申请成立战时托儿所
王换于接手的第一批孩子有27名
最大的十多岁,最小的仅出生三天
王换于一个人顾及不过来
当时,王换于的两个儿媳
张淑贞、陈洪良正在哺乳期
王换于思来想去
决定让她们优先哺育
那些体弱的八路军子女
![]()
由于吃奶的孩子多,奶水越来越少
张淑贞她们
就让自己的孩子喝粥、吃粗粮
让八路军的孩子喝奶、吃细粮
“妮啊,不是娘不疼你
是这烈士的孩子离开了娘
他们更苦
等革命胜利了
娘给你做好吃的”
看到自己的孩子饿得一直哭
张淑贞也心疼
但她更舍不得那些
父母投身抗日没人照顾的孩子们受苦
![]()
王换于一家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
在王换于、张淑贞
及全村村民的细心呵护下
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
从刚开始的27名陆续增加到40多名
并且全部健康成长
而她们自己的两个孩子
因照顾不周先后夭折
![]()
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这一战,中国为什么必胜?
这答案写在坚强的女战士牺牲前
“甘洒热血化彩虹”的微笑里
也写在英俊的飞行员们
誓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诺言里
这答案写在12岁的孩子
为了抗日离家参军的
行色匆匆的夜色里
也写在沂蒙红嫂们
哺育烈士遗孤的奶水里
这答案写在千千万万
中国人心里
这一战,我们必胜
因为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人民必胜
![]()
抗战胜利,民众在街头欢庆
如今
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第一小学
在一棵桂花树下
竖立着一座林心平的铜像
铜像从上至下分为
胸像、承台、底座三部分
底座最下一级前后宽1919毫米
左右长1942毫米
分别代表林心平出生和牺牲的年份
铜像总高2.3米
因为她牺牲那年
只有23岁
林心平烈士的妹妹林秋芳
常常来到这里看姐姐
给学生们讲述姐姐的革命故事
![]()
2019年八一前夕
李安甫已经95岁
他特意穿上当年的老式军装
身上挂满了军功章
凌晨四点就等待着
观看升旗仪式
当国旗护卫队从身边列队经过时
老人立刻庄严地敬了个军礼
随后步履蹒跚地跟着列队前行
跟了一段路后
已是95岁高龄的老人
脚步渐渐有些跟不上了
为了不让老人留有遗憾
一位记者一把抱起老英雄
追赶国旗护卫队
![]()
临别前
老人在国旗护卫队训练场的旗杆前
久久不愿离去
官兵们特意为老人展开了一面
曾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国旗
让老人近距离地触摸一下
国旗在老人眼中
浸透着战友和亲人的鲜血
此刻,他缓缓捧起国旗
深情地亲了上去
![]()
![]()
![]()
1989年,101岁的王换于去世
“沂蒙母亲”的故事
由儿媳张淑贞继续传承
晚年的张淑贞患上了“小脑萎缩”症
有时候犯糊涂
有几次她和女儿于爱梅说:
“赶紧做饭去,八路军一会儿就来了
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鬼子
下十斤面条,再蒸十斤馒头
打上二十个鸡蛋……”
于爱梅不敢反驳
生怕母亲生气
一家人忙活几个小时把饭做好了
可张淑贞却不让家人吃
一定要等八路军吃完才让家人上桌
2018年12月20日
105岁的张淑贞在家中安详去世
去世前一天
她拿出珍藏的党徽
和女儿又讲抗战的故事
于爱梅明白母亲的意思
料理完后事,她将母亲生前存下的
18939.8元交了党费
![]()
于爱梅和母亲张淑贞
如今
中国人已经拥有了
自己的战斗机和航空母舰
长空利剑,愈加锋锐
苍穹之上,舍我其谁
![]()
那些为了抗日救国而牺牲的
年轻人们
看到今日的中国
和今日中国的战斗机飞行员
一定会倍感欣慰
![]()
78年过去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这场胜利?
为了那些没能活着看到这场胜利的人
他们的流血牺牲
为的正是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
为了3500多万伤亡的同胞
为了那些不论男女老幼
不论城市乡野
齐心抗日救亡
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的中国人
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也正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今天,我们致敬先辈
致敬那场伟大的胜利
更提醒你我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