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宁欣:读“两唐书”(2)

二、  新旧“唐书”比较

《新唐书》编者认为,相较《旧唐书》,《新唐书》具有文省事增的优点。这就是说,《新唐书》行文简略,总字数有所减少,《旧唐书》总字数为200万字,《新唐书》只有169万字;卷数有所增加,《旧唐书》有200卷,《新唐书》共225卷。

吴缜在《新唐书纠谬》中给《新唐书》挑出了二十个问题,如以无为有、似实而虚、书事失实、自相违舛、年月时世差互、官爵姓名谬误、世系乡里无法、尊敬君亲不严、纪志表传不相符合、义例不明、先后失序、编次未当、与夺不常、事有可疑、字书非是等。

(一)本纪、志、表、列传

1.本纪

《新唐书》的本纪删减较多,把《旧唐书》中原本较为清晰的内容删减得有些词不达意,让人看不懂了。

2.

第一,《礼仪志》,就是礼志和乐志,记载了国家维护统治秩序、社会等级体系、伦理体系的重要制度。《旧唐书》中《礼仪志》7卷、《音乐志》4卷,《新唐书》合《礼仪志》《音乐志》为一,共12卷。

第二,《历志》《天文志》,分别为《旧唐书》3卷,《新唐书》9卷;《旧唐书》2卷,《新唐书》3卷。《新唐书》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3倍以上,记载了唐代流行的7种历法,特别是保存了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反映了唐代历法理论的水平和发展高度。

第三,《五行志》,列举各地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还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工商业状况和国内外交通方面的资料,并从天人感应的角度把人事、气象与灾祸联系起来,自宋代才转向主要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旧唐书》1卷,《新唐书》3卷。

第四,《地理志》。《旧唐书》4卷,主要为行政沿革,记载了全国边防镇戍的分布和兵马人数。《新唐书》8卷,内容更丰富,保存了很多社会经济资料,不仅叙述唐朝地理沿革,记载军府设置,还记述了物产分布、土特产(土贡)、水利兴废、风土人情等。

第五,《职官志》《百官志》。《旧唐书》中叙述官僚制度的志书为《职官志》,有3卷,不少文字是照抄《唐六典》(唐朝的国家机构组织法),并记载了代宗永泰二年(766)时官品的变革。《新唐书》改为《百官志》,有5卷。

第六,《舆服志》《车服志》。《旧唐书》中为《舆服志》1卷,记载唐朝帝、后、王、妃以及百官按品级规定的车舆、衣冠、服饰制度,用以区别贵贱士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新唐书》改为《车服志》,也是1卷。

第七,《经籍志》《艺文志》。《旧唐书》中为《经籍志》2卷,以开元盛世为准,记录了“经史子集”四部的存书目录,保留了不少现今已失传的书目和作者。《新唐书》改为《艺文志》,有4卷,增加了很多内容,如《旧唐书》中未收录的李白、柳宗元的著作。

第八,《食货志》。《旧唐书》2卷,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唐朝田制、赋役、钱币、盐法、漕运、仓库乃至杂税、榷酤等有关经济史资料。《新唐书》5卷,不仅内容更多,而且更有系统、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史资料。特别是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籴、矿冶等资料。

历朝《食货志》记载了经济制度、经济思想、法律法规、相关措施以及沿革变化。《通典》目录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刑法、兵、州郡、边防。食货排在第一位。潘镛先生在《旧唐书·食货志笺证》中提到,虽然《新唐书·食货志》比《旧唐书》史料多,涉及面更广,但在“钱重货轻”“铜钱荒”的叙述上太简单,对几个重要的诏令和元稹、韩愈的《钱重物轻议》都没收录。

钱重货(物)轻,通俗地讲,就是通货膨胀,其原因大致为,唐朝的流通货币主要为铜币,由于铸币成本的提高,佛教铸像需求的加大,铜币的原材料有所减少,从而官府减少铸币,铜币的流通量也就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私人开始大量囤积铜币,使铜币进一步退出流通领域。所以,出现了钱重货(物)轻的现象。

第九,《刑法志》。《旧唐书》1卷,记载了唐朝法典律、令、格、式的制订过程,以及关于执行情况的概略叙述。同时,还记载了法律制度及其演变。《新唐书》也是1卷。比如,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唐律疏议》。

第十,《仪卫志》。《新唐书》增加了三志《仪卫志》《选举志》《兵志》。《仪卫志》2卷,主要是增加了仪卫的仪仗、服饰等内容。

第十一,《选举志》,有2卷,第一次系统叙述了唐朝近三百年选举制度的沿革变化,其中涉及很多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唐朝选举,分为选和举,但是举在前,选在后。举就是科举,老百姓通过贡举考试获得进士出身,也就是做官的资格。但是,若要做官,还需要参加选官考试,这就是选。唐朝科举考试的主持机构开始时是属于尚书省的吏部,由考功员外郎主管。而考功员外郎,为从六品上,品级不高,压不住这些考生,惹出了一些风波。于是,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四年,把科举考试与选官分开,贡举考试属礼部,由侍郎主管;选官考试属吏部,由考功员外郎主管。礼部侍郎为从三品,无论品级还是声望,都能压住这些考生,所以“礼部选士自此始”。有学者认为,这是唐朝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标志性事件。

唐朝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门考试为贡举,每年举办一次,常选的科目不下20种,其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进士科。通常来说,考中进士,只是获得进士出身,有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立即做官,如果要做官,还需到吏部进行一次选官考试。考什么?“身言书判”。面试时,察以身、言,就是看身形,要体貌丰伟,看表达,要言词辩证。笔试时,观其书、判,就是看书法,要楷法遒美,看判案能力,要文理优长。这四方面都合格,才能脱去白衫,穿上官服,为“释褐”。

唐朝对官吏的考核可以用“四善”“二十七最”来概括,其中“四善”专门用来指代官员品行,“二十七最”是指各级官吏的职务所具有的职业素质。但是,据史书记载,唐朝考课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弹性,受主持官员主观印象左右。到唐后期,考课流于形式,考词已不再反映官员表现,而是依据关系,千篇一律。

唐朝科举考试中还有一个重要制度——“糊名”制度。唐初期,科举考试中考官、考生都是公开的,考官想让谁上就谁上,应试之人走后门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为此,武则天即位后,为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要求在选官考试中把考生名字遮起来改卷。这一制度在唐朝科举考试中并未普遍使用,直至北宋才发展起来。

第十二,《兵志》,是《新唐书》的首创,系统叙述了唐朝兵制及其沿革变化,也记述了很多政治、军事事件。黄永年先生认为,《新唐书·兵志》议论多而条理不清,史料也不够充分。他举证,《新唐书》说“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这似乎廓清兵制演变脉络,但却与实际情况又有一定距离。后人纠谬补正,如唐长孺的《唐书兵志笺正》,对史料来源考证,纠谬。

总之,《旧唐书》的十一志集中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但也存在着错讹和重大遗漏。清朝学者赵翼肯定了“《新唐书》改订之善”,他认为:“《旧唐书》无《兵志》,则有唐一代府兵、彍骑等制于何纪载?无《选举志》,则明经、进士诸科之沿革于何稽考?列传内无‘公主’一门,则柴绍妻之佐成帝业,安乐公主之弑逆,太平公主之谋变,于何纪载?无‘奸臣’一门,则李林甫、卢杞、崔昭纬、崔缁郎(胤)、柳璨等之奸邪,于何示诫?”也就是说,《新唐书》中若无《兵志》,我们怎么知道唐朝的府兵、彍骑制度;若无《选举志》,我们怎么知道明经科、进士科的发展沿革。列传中若无“公主”一门,我们怎么知道安乐公主之弑逆,太平公主之谋变;若无“奸臣”一门,我们怎么以李林甫、卢杞、崔昭纬、崔缁郎(胤)、柳璨等奸邪为诫。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