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任务时强调,“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在全球或区域创新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或区域,是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和创新经济的增长极,也是城市或区域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合作的空间载体。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在部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面向全国的系统布局,本质上是将生产力布局同区域创新布局统筹起来,实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平台、关键人才等要素汇聚,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组织建设一体推进,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也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互补发展、梯次联动的创新格局,更好发挥区域创新集聚和外溢效应。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与作用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部署“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强调“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能级持续跃升,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成渝地区、武汉等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安、济南和南京等也提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国际、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极正加快培育,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正加快成型。

当前,建立完善多层次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布局,可更好地支撑引领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先,中心城市创新资源集聚与共享是基础。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既是国家布局的结果,也是区域长期积累和主动实践探索的结果。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中心城市的一流大学、国家科研机构、领军企业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载体建设,创新资源要素高度集聚,尤其是一流人才的集聚和支撑,有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其次,创新能力辐射和带动是功能。区域内一流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高度注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军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融通的同时,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网络。最后,创新环境营造和传承是核心。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区域创新呈现更加网络化、开放性和协同性的多元融合特征。区域内科学、技术、资本、人才、产业、数据和范式创新、文化思想联动协同,形成了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和开放的创新生态。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形势与重点任务

随着国家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杭州、厦门、兰州、郑州等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城市提出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期优化整合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解决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加强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布局引导,分阶段、分层次培育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把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布局与地理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等统筹考虑,提升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效能。从区域层面来说,各区域要结合自身基础和比较优势,与国家战略、区域战略相互衔接,练好“内功”,汇聚科技与产业创新资源要素,提升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加强协同、开放,形成区域创新集聚效应。

围绕重点任务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创新要素汇聚与协同,构建以科学、技术、产业、人才、政策、金融为支点的区域创新体系,系统推进资源要素汇聚、功能结构提升,形成动态协同机制,产出重大原创成果,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创新资源要素集聚。研发投入、人才资源和平台条件集聚是重大成果产出的基础。产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和人才引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推动科学、技术、产业和人才彼此共生互促,在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创新任务的同时,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的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前瞻布局、政策引领、金融支持抓住战略机遇,形成创新战略和规划牵引、创新改革和服务保障、高能级创新平台和科研产业园区、创新集群共同支撑的创新发展格局。发挥好区域内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型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导作用,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部署相衔接,和区域创新基础与优势相贯通,强化资源集聚和创新策源功能,促进原创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成果产出和基础性、引领性、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

促进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在高质量的创新政策、优良的创新生态和金融环境支持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相互支撑,联动合作,形成要素自由流动、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和稳定合作的内生动力。研究型大学以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为主,努力产出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以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为主,同时发挥建制化优势,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技术创新的落脚点在产业,产业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发挥金融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杠杆功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科技领军企业以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为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促进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协作,培育形成引领性、示范性产业集群。

构建开放合作创新环境。以国际视野广泛汇聚资源要素,发挥科技创新中心溢出辐射带动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贯通原始创新、源头创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应发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对资源要素的牵引与汇聚作用,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水平,打造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推动设立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建设国际合作示范基地,构建深层次、多元化、多体系国际合作网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挑战。

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动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必然是一流人才汇聚的中心,要依靠梯次接续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和规模化的人才队伍来推动。应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各类创新主体作用,通过优良科研环境、一流科研平台、重大项目任务和协同攻关团队来吸引汇聚与培育人才,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动力。区域加大对各类人才计划的支持力度,加快打造体系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竞相涌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把区域建成人才强国雁阵格局的重要支点。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构建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激励人才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协同科研攻关,以成果论英雄。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促进原创性重大成果产出。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