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转型的有效路径

基层治理转型的有效路径

目前,基层治理中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以及各类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矛盾风险传递叠加,使得基层的治理环境、治理结构、治理需求等均出现不少新特点。因此,让基层治理实现从“碎片化”“行政化”“粗放化”“被动化”向“整体性”“服务型”“精细化”“预防型”转型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创新措施。

从“碎片化”治理向“整体性”治理转型。基层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各要素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和系统,需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格局重塑、路径选择等方面做出整体性建构,推动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向“整体性”转型。

一是树立系统性、整体性治理理念。坚持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和理念,需要围绕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统一规划、通盘设计、有机整合和科学指导,发挥基层治理体系的协同、聚合、整体效应,形成推进治理工作的合力。

二是构建协同高效的治理架构。有效整合民政、财政、住建、人社等部门基层治理的资源,需要构建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形成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治理格局,促进基层治理职能、治理队伍以及法规、政策、技术和人财物的充分整合、统筹调配。

三是形成“协同共治”治理模式。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需要充分发挥各类治理主体和各层级政府部门的积极作用,融入共建单位、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多种治理资源,建立基层各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联动机制,形成“协同共治”治理模式,激活基层治理的强大动能。

从“行政化”治理向“服务型”治理转型。基层治理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处于社会日常性服务和管理的前沿阵地。因此,应推进基层从“行政化”治理向“服务型”治理转型,建立完善公共服务新机制,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首先,精准掌握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为导向,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需要及时发现人民群众对民生发展、公共服务等问题的意见,并分析、科学研判、制定精准的社会政策,促进政府与群众公共服务供需的双向互动,推动基层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和群众需求精准匹配。

其次,推动治理资源向基层下移。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需要推动更多优质民生服务资源向基层下移,并提高优质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倍增效应,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好地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化和可及性。大力推广“最多跑一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等改革,需要精简整合城乡社区应用系统和服务终端,把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文明创建中心等整合为“全能中心”,实现“一中心多功能”,做到公共服务的多渠道、全天候供给,让人民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形成“善治”与“善智”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图景。

从“粗放化”治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的开放性、社会的流动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加剧,基层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需求、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传统粗放型治理模式已无法准确把握社会动态、社会发展特点,更无法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必须加快向精细化治理转型。

其一,培育“精细化”治理文化。将“精细文化”作为精细化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在对既往笼统化、模糊式、经验式、突击式治理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培育精益求精基层治理文化,并注重精细化文化的宣传引导,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价值判断与目标追求的改变,带动全社会树立重视细节、追求更好、更精致的价值导向。同时,把精细化治理理念融入到基层治理相关的价值选择、目标设定、政策制定当中,用“绣花”精神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提高基层治理各个环节的精准度。

其二,推进基层治理制度清晰化。在研究和把握基层治理的特点和规律上,总结基层治理实践探索的经验,分类制定精细化、精准化的社会制度,增强制度供给的针对性。同时,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推进基层治理从模糊化、笼统化转向清晰化、规范化。

其三,推进基层治理过程标准化。对基层治理流程进行科学分析,对流程内部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需要明确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先后次序,细化每个环节、每个流程的空间布局和作业时间,使基层社会各项工作操作过程更为清晰、准确、严密。

从“被动回应型”治理向“源头预防型”治理转型。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但是,当前的基层治理仍然是被动式执行、压力型应付,更多的是注重后端“救火”,往往忽视前端预防和源头治理,治理的预见性不足,难以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轨道,需要从“被动回应型”转向“源头预防型”,不断消除矛盾风险、突破治理困境,提高基层治理的预见性和靶向性。

第一,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对基层干部矛盾风险防范的专业知识、信息报告、检测预警等方面的培训,以增强基层干部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将矛盾化解、风险治理和应急管理纳入基层治理常态工作框架,强化矛盾燃点、风险危机的调查、排查,形成矛盾风险监管清单,做到见微知著、防患未然。

第二,做好矛盾风险的预警预测。基层政府应主动聚焦在基层治理中的频发问题和重点领域,科学制定矛盾风险管理预案,建立健全矛盾风险研判、决策评估、协同防控等机制,形成集信息共享、综合研判、部门联动、跟踪督办、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工作体系,着眼于可能发生的风险领域开展预见性治理、专项治理。

第三,加强矛盾风险源头治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长则见制。因此,应坚持以防范化解风险为着力点,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应对向源头防范转型。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