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方法论意蕴

坚持系统观念: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方法论意蕴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12-0030-04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成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1998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2008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和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等重要场合,党中央先后以“十一个必须”“十个结合”和“九个必须坚持”对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这些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自觉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系统观念是贯穿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之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精髓。深刻理解坚持系统观念的逻辑指向、实践方向和未来导向,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提。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逻辑指向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因此,“推动科学到处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就成为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是一场全面、深刻和持续的社会变革。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并把握其发展规律,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点面兼顾,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坚持系统观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高度耦合、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同时又处于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之中,推进改革必然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系统观念审时度势、全面布局、综合施策,把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统筹起来,把不同领域的发展目标协调起来,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处理好不变的要素与变革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重要制度的同时,大刀阔斧地改革生产关系中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保证每项改革都雷厉风行、落实到位,又确保整体改革进程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从而更好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题中之义。“我们叫改革,实际也是一场革命,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这是邓小平对改革地位和意义的高度概括与科学总结。从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看,改革开放都称得上是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这样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必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就要求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充分发挥党的自我革命对社会革命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制度引领作用,真正落实“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的要求。

坚持系统观念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与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串联式”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发展过程,呈现出发展时间的高度压缩性、发展任务的高度叠加性、发展要求的多重协调性和发展战略的后发赶超性等特征。中国不仅要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而且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乃至同步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此外,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城乡区域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差距等,决定了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以系统观念通盘考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类要素的协同配合,注重推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以系统观念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方向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45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改革开放这项系统性工程。

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带领全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与此同时,通过自觉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通过全方位改革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方面掣肘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当前任务与长远谋划。历史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既善于通过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明确中心任务、制定符合国情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又善于通过深刻把握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作出长期战略规划、擘画远景蓝图。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改革开放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同时,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动态调整和精准把握当前的阶段性任务,着力解决新的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实现久久为功地接续奋斗。

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社会主义致力于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进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系统谋划总体布局同集中力量重点攻坚结合起来,做到既从整体推进又有主攻方向。一方面,坚持“十个指头弹钢琴”,着眼于改革的系统性,统筹推进各领域协调发展,坚持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善于牵“牛鼻子”,找准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突破口,围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推进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各领域改革的辐射功能和牵引作用。

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动力机制与保障机制。纵观世界各国的改革进程,不少国家或是改革力度过大,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程度,造成政治动荡、社会失序;或是改革乏力、发展缓慢,经济增长速度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导致民怨沸腾、社会撕裂。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力机制与保障机制并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效率与公平、经济增长与成果共享、具体制度的渐进改革与政治大局的有序稳定等诸多要素的有机统一,让每项改革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不断巩固改革开放的民意基础,提升改革开放的实际效能。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改革开放的未来导向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顶层设计强调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实践探索强调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鼓励基层干部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多元化的大胆尝试和创新突破。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是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前提,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是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要在“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过程中努力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与有机结合。

把握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改革的战略强调前瞻性、全局性与稳定性,需要洞察未来发展趋势,聚焦事关改革成败的重大问题与落一子而动全盘的重要环节,以清晰的改革目标、科学的改革举措、有序的改革部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改革的策略注重灵活性与应变性,需要不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推进改革措施落地。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时刻保持战略定力与策略活力。

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强调对原则的坚守,创新强调对思想束缚和利益藩篱的突破。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守正为创新明确价值导向。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创新是守正的动力,着眼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新方法、新思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把握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在改革中主要体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在改革中主要体现为发展成果的共享。一味追求效率会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引起两极分化;片面追求公平则容易掉入“福利陷阱”,影响社会活力的释放,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两种情况都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新征程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创造高效率,又要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把握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秩序要求社会的诸多要素在改革进程中保持稳定有序,活力则要求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竭的社会活力为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空间与动能,但社会活力必须在安全平稳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保持旺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系统科学地统筹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以安定有序的环境夯实社会活力的基础,以旺盛活力激发稳定发展的动力,保持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

把握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自立自强要求在开放发展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外开放要求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在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中拓展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空间。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处理好在自主中发展、在开放中自主的辩证关系,既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又必须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我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比较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3XNQT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王衡,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诗龙,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