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理论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舆论导向和政治方向,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对新征程上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系统阐述“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

善于进行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凝聚人心干事创业的重要政治品格和重大政治优势。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光辉篇章,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党的二十大对“两个结合”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揭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新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揭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两个结合”与“六个必须坚持”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影响,既是对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必须正确把握“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的关系,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现实使命感,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

深刻阐述“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新时代明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这也成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深入思考,作出了新的重要论述。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殷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1]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两个结合”提高到中国特色的关键来考察,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系统阐释,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2]

以“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党理论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对以“两个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出新要求。2022年10月23日,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3]。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4]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这就提纲挈领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所在,更鲜明地概括出两者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实现了认识上的进一步突破。推进“两个结合”,必须科学把握魂脉和根脉的关系,实现魂与根的有机融合和相生共进,如此才能在新征程更好地坚持守正创新。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在新时代十年文化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进行“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运用“六个必须坚持”思想方法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

科学认识创新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理论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征程上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作出新的重要论述。2023年1月4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宣传思想工作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5]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6]10月9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7]习近平文化思想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形成过程,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品格。

推动和实现“两个结合”的生动写照。“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党以强烈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进行理论创造,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结合形式,概括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成果,同时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理论命题,是进行“两个结合”的生动体现。这一思想集中表达了我们党关于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思考和要求,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是理论总结和实践指导的统一。这一思想将人们对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化的前途命运的认识推进到新阶段,突破了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思想界出现的以“食古不化”“全盘西化”“中体西用”为代表的文化主张的认识局限,开辟了关于体用关系认识的新境界。这一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高度评价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意义,认为这一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8]。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述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对优秀传统文化、文物、文化遗产等作出了新论述、提出了新要求。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运城考察时指出,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9]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0]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考察时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11]9月20日,习近平在绍兴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12]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13]这些新论述新要求,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鲜明体现,也是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

三、担当强国建设的文化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对于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而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书写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文化建设在其中举足轻重,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内核和文明含义。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5]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首次向世界完整介绍了中国的现代化观,提出要坚持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道路的多样性、进程的持续性、成果的普惠性、领导的坚定性,认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16]这些深刻论述深化了对文化、文明元素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理解,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要求。

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中华文明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他曾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18]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理解当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文明密码,也是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动力。近代以来,外部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对中国构成了持久挑战,给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文明延续带来了双重威胁。现代中国开启了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历程,也开启了中华文明重建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意味着中国现代国家的成功建构,而且还意味着中华文明的再造与重塑。提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标志着我们党对“第二个结合”理论命题的认识深化,也意味着我们党对中华文明转型历史课题的使命自觉。

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我们党是胸怀天下的党,始终关注着人类的前途命运,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提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在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号召国际社会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19]全球文明倡议具有两个层面的深刻含义,其对外含义在于,它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起,共同充实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是中国在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国际治理主张,使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更加可感可行;其对内含义在于,它是“第二个结合”的体现和要求,是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信表达,对不断开拓中国文化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以实际行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举办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文明联盟等机制的沟通和对接,与各方共同推动落实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全球议程》等。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复信雅典大学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复信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阿拉伯知名艺术家代表、在西安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时将留有“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录的“何尊”赠送给中亚国家元首,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指引、作出了示范。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注释:

[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9日。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3]习近平:《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求是》2023年第1期。

[4]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5]《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人民日报》2023年1月5日。

[6]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7][8]《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

[9]《着眼全国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5月18日。

[10]《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7月8日。

[11]《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7月30日。

[12]《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9月26日。

[13]《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4日。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

[15]《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

[16][19]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60页。

[18]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求是》2022年第14期。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